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林业种植中针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途径研究

作者

赵健斌

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园林管理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 830000

     

1. 新疆地区林业病虫害防治研究的特殊必要性

1.1 极端干旱气候对病虫害种群演替的独特影响

新疆地区作为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林业生态系统在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呈现出显著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病虫害种群演替创造了特殊的生态位。由于年均降水量不足 150 毫米而蒸发量高达 2000 毫米以上,极端干旱导致林木水分胁迫加剧,树势衰退,使得寄主植物抗性显著降低,为小蠹虫、春尺蠖等次期性害虫的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干旱胁迫会改变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谱,进而影响害虫的寄主定位行为和种群聚集效应,持续干旱可使叶部害虫的发育历期缩短 15% 至 20% ,世代重叠现象加剧,种群增长速率显著提升。干旱区病虫害种群往往表现出特殊的适应性进化特征,如沙漠蝗虫已进化出独特的滞育调控机制以适应极端干旱,由于新疆昼夜温差高达20 摄氏度以上,这种剧烈的温度波动会加速病虫害的生理适应过程,导致某些害虫如苹果蠹蛾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异常升高。加之绿洲农业的片段化分布特征,形成了特殊的病虫害传播廊道,使得检疫性有害生物如美国白蛾的扩散风险倍增。

1.2 绿洲- 荒漠过渡带生态脆弱性加剧病虫害扩散

新疆地区林业病虫害防治研究的特殊必要性在绿洲 - 荒漠过渡带表现得尤为突出,区域生态脆弱性显著加剧了病虫害的扩散风险,绿洲 - 荒漠过渡带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区,其植被结构简单且生物多样性较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一旦病虫害侵入,极易突破生态阈值形成爆发性传播。该区域的水热条件异质性显著,干旱胁迫下林木生理抗性下降,同时温度波动又为病虫害提供了适宜的繁殖环境,例如小蠹虫和春尺蠖等本土害虫种群极易在过渡带形成高密度聚集。过渡带的边缘效应进一步放大了病虫害扩散的生态通道功能,病虫害可沿植被廊道双向渗透,既向绿洲农业区迁移危害经济林果,又向荒漠自然林区威胁胡杨、梭梭等关键建群种[1]。过渡带病虫害扩散速率可达纯林区的 2 至 3 倍,且虫口密度与荒漠化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过渡带土壤贫瘠化与植被退化形成正反馈循环,削弱了天敌昆虫的控害功能,使得生物防治效率较绿洲内部下降40% 以上。

2. 适应新疆环境的防治技术关键作用

2.1 滴灌施药技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滴灌施药技术在新疆环境防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在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表现突出,新疆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 150 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 2000 毫米以上,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和农药流失,滴灌施药技术通过将农药精准注入灌溉系统,使药液随水滴直接输送至作物根部,实现了水药同步高效利用。技术可节约用水 30% 至 50% ,大幅减少农药用量,显著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滴灌施药还能避免农药飘移,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显著提高农药利用率。滴灌施药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显著提升了新疆农业的环境适应能力,新疆土壤普遍存在盐碱化问题,传统灌溉方式会加剧土壤次生盐渍化,而滴灌施药通过精准控制水量,有效维持了土壤水盐平衡。采用滴灌施药的农田,土壤含盐量比传统灌溉降低 15% 至 30% ,作物产量大幅提高,技术还创新性地解决了农药在干旱条件下的降解难题,通过持续微量施药,保持了稳定的防治效果。在防治棉花黄萎病、番茄早疫病等重大病害方面,防治效果达到 90% 左右,远高于常规施药方法。

2.2 胡杨林蛀干害虫生物隔离带构建

胡杨林作为新疆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树种,其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蛀干害虫如黄斑星天牛和杨干象的肆虐,导致胡杨林大面积衰退,传统化学防治在干旱环境下效率低下且易引发抗药性。生物隔离带的构建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其核心在于利用天敌昆虫和抗虫植物形成生态屏障,在塔里木河流域的试点中,借助带状种植沙枣、柽柳等抗虫树种,配合释放管氏肿腿蜂和花绒寄甲等天敌,蛀干害虫幼虫寄生率达到 63% 以上,成虫羽化量大幅下降,这种立体防控体系不仅阻断了害虫迁移扩散路径,还显著提升了林分抗逆性。

3. 基于新疆地域特征的防治实施路径

3.1 盆地防护林带多树种阻隔配置

新疆盆地地区风沙活动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构建多树种防护林带是阻隔风沙、改善微气候的有效措施,根据生态学原理,树种多样性可提升林带稳定性,不同树种在防风效能、根系分布和抗旱性上具有互补性。乔木如新疆杨和胡杨可形成高层防风屏障,灌木如梭梭和沙拐枣则利用低层覆盖减少地表沙粒运动。林带宽度与疏透度的合理配置能显著降低风速,当疏透度为 30%-40% 时,防风效率可达 50%-60% 。新疆盆地防护林带建设需遵循“乔灌草结合、多层次配置”的原则,乔木层以新疆杨和胡杨为主体,形成高密度防风骨架;灌木层选择梭梭和柽柳,增强林带抗逆性;草本层搭配骆驼刺,快速固定地表沙粒。建议林带宽度不低于 50 米,疏透度控制在 30%-40% ,并依据土壤类型调整树种比例,如盐碱地优先选用胡杨和柽柳,沙地以梭梭和沙拐枣为主。利用定期监测林带生长状况及防风效能,动态优化树种结构,可显著提升生态效益,结合灌溉节水技术(如滴灌)保障幼苗成活率,最终实现防风固沙、改善区域气候的目标。

3.2 葡萄产区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协同

新疆葡萄产区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为葡萄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但也面临着病虫害频发、化学农药依赖度高等挑战,为实现绿色防控,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同应用成为关键路径。农业防治上,首要措施是优化种植模式,推广抗病品种如 " 无核白鸡心 "" 火焰无核 " 等,结合棚架式栽培增强通风透光性,降低霜霉病、白粉病的发生概率。实施精准水肥管理,采用滴灌技术配合腐熟有机肥,避免田间积水导致的根腐病,借助冬季清园、深翻土壤破坏害虫越冬场所 。生物防治技术则重点构建" 以虫治虫、以菌抑菌 " 的立体防控体系,针对新疆葡萄主要害虫如斑叶蝉、红蜘蛛等,规模化释放赤眼蜂、捕食螨等天敌,其中新疆农科院研发的本地化新疆赤眼蜂对斑叶蝉的寄生率可达 70% 以上。在微生物制剂应用上,采用枯草芽孢杆菌B-916防控白粉病,其孢子悬浮液喷洒后防效达 85% ,与化学农药相当但无抗药性风险。创新的是将生物防治与维吾尔传统农业智慧结合,利用苦豆子、骆驼蓬等本土植物提取物配制生物农药,既符合有机种植标准,又显著降低防治成本。

结语:

新疆地区林业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借助深入研究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构建适合新疆地域特点的综合防控体系,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对林业资源的危害,还能推动林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实践结合,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推广生态防控技术,为新疆林业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 江 茹 . 林 业 栽 培 种 植 与 病 虫 害 综 合 治 理 策 略 [J]. 种 子 科技 ,2025,43(12):125-127.

[2] 黄梦晗 . 林业种植中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J]. 河南农业 ,2025,(1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