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土地整治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作者

杨克志

嘉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省济宁市 272400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其合理利用与有效整治关乎生态环境稳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然而,土地整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多方面影响,既有可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也可能因规划或实施不当带来生态破坏风险。深入剖析土地整治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探索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成为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课题。

一、土地整治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土地整治项目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对土壤物理结构进行改良,增加土壤通气性与透水性,同时采用合理的土壤培肥技术,提升土壤养分含量,从而改善土壤质量。在具体实施中,诸如客土改良、深耕深松等方式,打破犁底层限制,使土壤形成更适宜作物生长的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优化灌溉排水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同时减少水资源浪费与不合理灌溉引发的土壤盐碱化等问题。现代化的喷灌、滴灌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根据作物需水规律精准供水,还能结合施肥系统实现水肥一体化,极大提高了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效率。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注重生态廊道的构建与生态景观的营造,为生物提供栖息与迁徙空间,促进物种交流,有助于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例如,在田间地头保留或种植原生植被带,形成连接不同栖息地的生态廊道,让小型动物能够自由穿梭;在整治后的区域内设置人工湿地、生态池塘等,为鸟类、两栖类等生物提供繁衍场所。此外,土地整治项目对区域景观进行统一规划与重塑,整合破碎化土地,形成整齐有序的农田景观与生态景观,提升区域景观美学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

二、土地整治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2.1 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干扰

土地整治过程中的大规模土地平整、翻耕等工程活动,破坏了原有土壤结构与层次,导致土壤紧实度改变,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重型机械的反复碾压使得土壤孔隙度降低,通气透水性变差,破坏了土壤中蚯蚓等有益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土壤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部分土地整治项目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土壤生态保护,采用不合理的施肥与耕作方式,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甚至引发土壤侵蚀等问题,威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酸化、盐渍化加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不合理的坡地开垦,在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下,容易引发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流失和下游河道堵塞。

2.2 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若缺乏科学规划,可能改变区域水文循环与水流路径,影响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关系。大规模的河道渠化工程,将自然弯曲的河道改造成笔直的渠道,虽然提高了排水效率,但破坏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减少了河水与周边土壤的交换,影响了地下水的补给。同时,大规模灌溉设施的建设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此外,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增加,随着灌溉排水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影响区域水环境质量。

2.3 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破坏

土地整治项目可能改变土地利用类型与景观格局,导致自然栖息地减少与破碎化,威胁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使得物种数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生物多样性降低。例如,将天然草地、湿地等生态用地开垦为农田,直接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许多依赖这些特殊生境的动植物失去了生存场所。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还会削弱其提供的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功能,对区域生态平衡造成负面影响。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减少,使得其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减弱,导致区域小气候变差、洪涝灾害风险增加、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

三、土地整治项目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科学规划与生态优先的项目设计

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阶段,引入生态规划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方案。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明确区域生态保护重点区域,避免在生态脆弱区进行高强度开发。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水文条件等生态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划定生态红线,将生态保护要求融入到土地整治规划的各个环节。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将生态用地规划纳入整治方案,预留足够的生态空间,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通性。

3.2 生态友好型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在土地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推广应用生态友好型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采用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降低对土壤结构的扰动;运用生态护坡、生态沟渠等技术,在满足工程功能的同时,为生物提供栖息环境,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少耕、免耕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同时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提高土壤肥力。生态护坡采用植物与工程材料相结合的方式,既能防止边坡水土流失,又能为昆虫、鸟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场所;生态沟渠通过种植水生植物、设置生态滤池等,对农田排水进行净化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加强对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3.3 完善的管理与监测体系构建

建立健全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法规与标准体系,加强对项目全过程的监管,确保项目按照生态友好型的设计方案实施。制定详细的土地整治项目技术规范和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明确项目在规划设计、工程施工、验收评估等各个环节的生态要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生态问题。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土地整治区域的土壤、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进行长期动态监测,为项目实施效果评估与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土地整治项目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通过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点,实时收集土壤湿度、水质指标、植被覆盖度等数据,并利用遥感技术对区域生态变化进行宏观监测,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结语

土地整治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深远,利弊共存。正视其积极与消极影响,以科学规划、生态技术和完善管理构建可持续发展策略,是平衡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键。未来,需持续深化生态理念在土地整治中的融合,推动项目向生态友好型转变,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刘春芳 , 薛淑艳 , 乌亚汗 . 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效应 : 作用机制及应用路径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2):9.

[2] 王娟 . 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4(23):158-160.

[3] 颜世华 . 土地整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J]. 你好成都( 中英文 ),2023(25):0019-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