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典型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及成效评估分析

作者

董继涛

嘉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省济宁市  272400

引言

随着矿业的快速发展,矿山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土壤退化、植被消失、水体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矿山生态修复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课题,其不仅关乎生态平衡,还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研究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及成效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典型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分析

1.1 土壤重构与土地整治技术

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土壤重构与土地整治技术是恢复废弃地生产生活功能的基础工程。该技术通过系统性的土壤改良与地形整治,重塑适宜生物生长的土地基底。具体而言,针对矿山开采导致的土壤贫瘠、结构破坏及地形起伏问题,先采用客土置换、添加腐殖质、施用土壤调理剂等方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有机质含量与保水保肥能力,同时通过酸碱中和调节土壤 pH 值,为植被扎根创造条件。在地形整治方面,对塌陷区进行回填压实,对矿坑实施分层充填,对陡坡削坡筑阶,结合修筑截水沟、挡土墙等工程措施,构建稳定的地形地貌,防止水土流失。例如在煤矿区矸石山治理中,通过分层铺设矸石与耕作土,配合梯田式整地,不仅消除了矸石堆存的安全隐患,还将废弃地转化为可耕作的梯田,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二次利用,为后续植被恢复及土地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植被恢复技术

植被恢复技术是重建生态系统功能的核心环节,通过科学筛选物种与优化种植模式,实现废弃地从“秃山荒坡”到“绿境生机”的转变。该技术针对矿山土壤贫瘠、重金属含量高、保水能力差等特点,优先选用耐旱、耐贫瘠、抗逆性强的本地物种,如沙棘、紫花苜蓿、构树等,既确保植被成活率,又能通过根系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在种植方式上,根据地形差异采用多元化技术:对平缓地块实施乔灌草复合种植,形成多层次植被群落以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对岩质边坡或陡坡区域,采用客土喷播、液压喷播等工艺,将草种、保水剂、营养土混合喷射至坡面,快速构建植被覆盖层。例如在金属矿边坡修复中,先通过土壤改良降低重金属活性,再选用蜈蚣草与紫花苜蓿混播,前者可富集土壤中的砷等重金属,后者通过根瘤菌固氮改善土壤肥力,配合滴灌系统定期养护,不仅使植被覆盖率提升至 70% 以上,还通过植物群落的自我更新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的双重目标。

1.3 水体修复与水文调控技术

水体修复与水文调控技术是治理环境污染、恢复区域水循环的关键举措,通过系统的污染治理与水文管理,实现从“污水横流”到“清水绕山”的生态转变。该技术针对矿山开采引发的酸性废水、重金属污染及水文紊乱问题,采用“污染治理 + 循环调控”的复合策略:一方面,针对煤矿酸性废水,利用石灰中和法调节pH 值,结合硫化物沉淀技术去除重金属离子;针对选矿废水,则通过“混凝沉淀 - 活性炭吸附”工艺净化,配合人工湿地系统进一步降解有机污染物。另一方面,通过修建截水沟、沉淀池等设施,拦截地表径流中的悬浮物与污染物,防止其扩散至周边水体;对矿坑涌水区域,采用帷幕注浆技术阻断污染扩散路径,同时通过水泵抽排与水质净化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例如在有色金属矿区,采用“氧化塘 - 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含镉废水,先通过氧化塘的微生物作用降低镉离子浓度,再利用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的根系吸附进一步净化,配合生态沟渠实现水循环利用,使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同时通过修复河道生态岸线,恢复水生生物栖息环境,重建区域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1.4 固废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固废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是破解“废弃物围城”困境的关键路径,通过“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实现从“矿渣堆积”到“资源再生”的价值转化。该技术针对矿山开采产生的矸石、尾矿、粉煤灰等固废,构建“分类处置 + 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对煤矸石,经破碎筛分后作为建筑骨料生产矸石砖、水泥掺合料,或用于充填矿坑、铺设路基;对金属尾矿,通过磁选、重选等工艺回收有价金属,尾砂则加工为玻璃原料或混凝土掺合料;对火力发电产生的粉煤灰,采用压实回填结合防渗处理,或与土壤混合改良耕作层质地。例如在煤矿区,将矸石破碎后与水泥、砂按比例混合制成免烧砖,每万吨矸石可生产约60 万块标砖,不仅减少固废堆存占地,还降低建材生产成本;在铁矿尾矿处理中,通过再选工艺回收铁精矿,尾砂用于制备加气混凝土砌块,使尾矿综合利用率提升至 85% 以上,形成“采矿 - 固废处理 - 建材生产”的闭环产业链,既消除固废堆存的滑坡风险与环境污染隐患,又创造经济效益,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可持续的技术支撑。

1.5 微生物与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与生物修复技术是借助自然生物降解能力实现污染治理的绿色方案,通过激活生物代谢机制,达成从“污染场地”到“生态自净”的修复目标。该技术针对土壤与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构建“微生物活化 + 植物协同”的修复体系:利用功能微生物(如硫酸盐还原菌、假单胞菌)的代谢活动,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性化合物降低毒性,或通过降解酶分解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同时结合超富集植物(如蜈蚣草、印度芥菜)的种植,利用植物根系吸收与转运作用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配合根际微生物增强吸收效率。例如在砷污染的矿山土壤修复中,先接种能分泌有机酸的根际微生物,通过酸化作用促进砷的溶解,再种植蜈蚣草形成“微生物 - 植物”联合修复系统,蜈蚣草可将土壤中的砷富集至地上部分,收割后集中处理,配合微生物持续活化,使土壤砷含量逐年降低。这种技术无需大量化学药剂,具有成本低、二次污染风险小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大面积、低浓度污染场地,通过生物群落的自我调节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矿山修复提供可持续的生物解决方案。

2 矿山生态修复成效评估体系构建

在矿山生态修复中,成效评估体系构建是科学验证修复效果、优化技术路径的核心环节,通过多维度指标与动态监测,实现从“工程实施”到“效果量化”的精准评价。该体系以“生态 - 社会 - 经济”协同发展为导向,构建三层评估框架:生态层面,监测植被覆盖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及水体水质达标率,量化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社会经济层面,核算土地复垦率、固废资源化利用率及就业带动效应,评估修复工程的综合效益;环境风险层面,追踪重金属浸出浓度、水土流失量及地质灾害隐患,防控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方法融合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结合遥感监测、实地采样与 GIS空间分析,形成“数据采集 - 模型计算 - 可视化呈现”的评估流程。例如通过对比修复前后的卫星影像,可直观展现植被覆盖变化,配合土壤采样数据量化肥力提升幅度,为后续修复技术迭代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 结语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并建立科学的成效评估体系。通过对典型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的深入分析,结合成效评估体系的构建,能够为矿山生态修复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未来,应持续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向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助力实现矿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张梓萌 .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和生态保护措施分析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5,54(04):131-133.

[2] 刘琮琮 , 季梦奇 . 绿色矿山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 [J]. 冶金管理 ,2025,(03):66-68.

[3] 赵学杰, 胡小辉, 赵振伟, 等.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5,45(02):39-4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