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政策下妇幼医疗资源供给的行政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邓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随着三孩政策的深入推进,社会对妇幼医疗资源的需求已从“基础医疗覆盖”向“全周期、高品质服务”升级。妇幼医疗资源供给涵盖产科、儿科床位配置,医护人员培养,孕产保健服务,儿童健康管理等多个维度,其资源投入与服务产出的复杂性远超政策调整前的管理模式。某省级行政区近年来累计投入妇幼医疗专项经费超 12 亿元,涉及妇幼保健院新建、儿科诊室扩建、医护人员培训、智慧妇幼平台建设等项目,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资源分布不均、服务压力陡增、部门协同不足等问题。如何通过科学的行政管理策略提升资源供给效能,成为破解三孩政策下“一床难求”“服务断层”等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1. 三孩政策下妇幼医疗资源供给的现状
在三孩政策背景下,我国妇幼医疗资源供给的基础框架已初步建立。行政部门构建了覆盖孕产保健、儿童诊疗等全链条的资源配置体系,制定《妇幼医疗资源配置标准》,涵盖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和服务项目等六大类,2023 年资源配置达标率达 82%。通过供需平衡模型等管理工具辅助决策, 75% 新增项目经评估实施,产科床位周转率提升 15% ,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 3‰ 以下。然而,供给体系仍存在短板:统一配置标准难以适应区域差异,导致农村儿科医师缺口达 30% ;服务评估偏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缺乏对满意度和诊疗体验的量化;动态调整机制缺失,难以应对出生人口波动,如某城区因出生率超预期 20% ,出现40 张产科床位缺口;同时,卫健、统计、民政等部门数据分散,联动分析困难,影响资源调配的时效性与精准性。
2. 三孩政策下妇幼医疗资源供给的主要挑战
2.1 资源配置的系统性不足
妇幼医疗资源配置缺乏基于全周期服务的系统性设计。一方面,资源投入聚焦“显性硬件”,对孕产心理健康服务、儿童早期发展指导等软性资源关注不足,例如某地区虽新增产科床位 200 张,但因未配套心理辅导师,产后抑郁干预覆盖率不足 50% ;另一方面,资源分配方式简单化,采用“按行政区域平均分配”等粗放方式,未考虑人口密度、出生率、服务辐射半径等实际需求,导致资源集中区域出现闲置,而需求旺盛区域供给短缺。此外,资源动态监测机制不健全,无法实时追踪资源使用效率,往往在供需矛盾激化时才采取补救措施。
2.2 服务评估的维度单一
当前服务评估多集中在“资源数量”“接诊量”等直接显性指标,对资源供给的综合价值挖掘不足。一是评估指标聚焦短期服务成果,如床位使用率、诊疗人次等,而对服务连续性、患者满意度等长期质量指标缺乏关注;二是全周期服务维度缺失,未将孕前咨询、产后康复、儿童健康管理等全链条服务的衔接效果纳入评估体系;三是公平性评估被忽视,对不同收入群体、城乡居民享受妇幼医疗服务的差异评估几乎空白。
2.3 跨部门协同的联动性薄弱
妇幼医疗资源供给涉及卫健、财政、教育、人社等多部门,但各部门在资源管理中的协同不足。一是部门目标不一致,卫健部门侧重服务能力提升,财政部门关注成本控制,教育部门聚焦人才培养规模,导致资源投入方向出现分歧;二是信息共享不畅,卫健部门掌握服务需求数据,财政部门控制经费额度,人社部门管理医护人员编制,但数据未实现跨部门联动,形成“信息孤岛”,例如医护人员编制调整与实际服务需求不同步;三是协同机制僵化,采用“阶段性任务部署”模式,未建立基于长效目标的常态化协作机制,导致资源供给的持续性不足。
3. 三孩政策下妇幼医疗资源供给的行政管理优化策略
3.1 构建全周期资源配置体系
以需求精准匹配为核心,系统化设计资源配置框架。一是实施“资源分类精细化”,区分显性资源(床位、设备等硬件)与隐性资源(心理辅导、健康管理等服务),制定《妇幼医疗全周期资源清单》,确保全链条服务覆盖,例如将儿童早期发展师纳入医护人员编制,补充软性服务资源;二是推行“需求导向分配法”,根据区域出生率、人口结构、服务缺口等数据动态分配资源,开发资源匹配算法模型,实现“按需投放、精准补给”,重点提升农村及城郊地区资源供给;三是建立“动态监测调度机制”,搭建妇幼医疗资源管理平台,实时采集床位使用、医师负荷、服务需求等数据,设置预警线(如产科床位使用率超过 90% 自动预警),每月生成资源调度报告,确保供需平衡。
3.2 建立多维度服务评估模型
从数量与质量、短期与长期、公平与效率等多维度评估资源供给成效。一是设计“妇幼医疗服务评估矩阵”,横向分为基础服务(如产检覆盖率、接生成功率)、质量服务(如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公平服务(如城乡服务差异率、低收入群体覆盖率)三大类,纵向按孕前、孕中、产后、儿童期划分阶段指标,例如将产后 42 天复查率归为短期基础指标,将儿童健康管理连续性归为长期质量指标;二是量化隐性效益,通过问卷调查、跟踪回访等方式将服务体验转化为可计量数据,如患者满意度提升 10% 对应服务口碑传播带来的就诊量增长 30% ;三是引入“全周期服务指数”,从孕前到儿童期的服务衔接度、连续性等维度评估资源供给的综合价值,作为评估的补充指标。
3.3 优化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打破部门壁垒,构建“数据共享 - 目标协同 - 流程衔接”的协同体系。一是搭建“妇幼资源协同管理平台”,整合卫健部门的服务数据、财政部门的经费数据、教育部门的人才培养数据,实现实时共享,开发协同仪表盘,直观展示各部门的资源投入进度、服务成效、需求匹配度等信息,为跨部门决策提供支撑;二是建立“联合管理委员会”,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卫健、财政、人社、教育等部门代表参与,明确各部门职责(卫健负责服务规划,财政负责经费保障,人社负责人才编制,教育负责院校培养),每季度召开协同会议,协调资源供给中的矛盾;三是实施“分阶段协同机制”,将资源供给分为孕前准备期、孕产期、儿童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明确部门协同重点,根据阶段评估结果调整协作策略,例如在儿童期强化卫健与教育部门的健康数据衔接。
结束语
三孩政策下妇幼医疗资源供给的行政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以全周期资源配置为基础,以多维度服务评估为核心,以跨部门协同管理为保障。通过构建精细化资源配置体系、多元化评估模型、协同化管理机制及专业化支撑能力,行政部门可有效破解当前面临的资源分布不均、服务质量不高、协同不足等问题。未来,随着人口政策的持续优化,还需持续探索“智慧化资源调度”“个性化服务供给”等新模式,不断提升妇幼医疗资源供给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为三孩政策落地见效提供坚实的公共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敏。三孩政策背景下妇幼医疗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3 (06):34-40.
[2] 李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行政管理路径 [J]. 中国行政管理,2022 (10):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