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胡佳玉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清河路小学 075000
一、“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作业的核心要求
2021 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对小学数学作业明确三方面要求:控制总量与时长,中高年级书面作业日均完成不超 60 分钟、低年级无书面家庭作业;提升质量,需契合学生年龄与认知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关注个体差异,布置分层弹性作业,杜绝“一刀切”。
小学数学兼具较强逻辑性与生活关联性,作业设计需兼顾知识巩固与能力培养。“双减”背景下,作业不再是“题海战术”载体,而应成为激发兴趣、培养数学思维的“桥梁”,助力实现“人人获良好数学教育,不同人在数学上得不同发展”。
二、当前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分层标准单一,忽视学生多元差异
多数教师仍以“考试成绩”作为分层唯一依据,将作业简单划分为“基础型”“提高型”“拓展型”,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认知风格差异。例如,部分学生虽计算能力较弱(成绩偏低),但空间想象能力突出,却被归为“基础组”,长期重复简单计算作业,导致兴趣受挫;而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若对数学建模兴趣不足,却被强制完成复杂拓展作业,也会产生抵触情绪。
(二)作业内容同质化,缺乏针对性
部分教师设计分层作业时,仅通过“增加题目数量”或“提高题目难度”区分层次,内容仍围绕课本例题重复,缺乏对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关注。例如,在“长方体体积计算”教学后,基础组做 10 道类似“长 5cm、宽 3cm、高2cm,求体积”的题目,提高组做 15 道含单位换算的题目,拓展组做 20 道含“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题目 —— 这种“数量叠加”式分层,既加重学生负担,又无法实现“因材施教”。
(三)评价反馈滞后,缺乏动态调整
当前分层作业评价多以“对错打分”为主,反馈内容笼统(如“全对”“错3 道”),未针对学生具体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分层结果长期固定,教师较少根据学生学习进度调整层次:某学生通过 1 个月练习,计算能力已达到“提高组”水平,但仍被要求完成“基础组”作业,导致能力无法进一步提升;而部分学生因长期跟不上“提高组”进度,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多维分层标准,实现“精准分层”
分层需突破“成绩唯一”局限,结合“学习能力、兴趣偏好、认知风格”三维度制定标准:
1. 学习能力维度
通过课堂表现(如是否能独立完成例题)、小测结果(如计算准确率、概念理解度),将学生分为“基础巩固型”(需夯实基础知识)、“能力提升型”(需强化解题技巧)、“创新拓展型”(需培养思维深度);
2. 兴趣偏好维度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兴趣(如喜欢游戏、手工、统计),为不同兴趣学生设计匹配作业,如喜欢游戏的学生可做“数学闯关游戏”作业,喜欢手工的学生可做“拼搭长方体模型”作业;
3. 认知风格维度
根据学生是“视觉型”(擅长图形理解)、“听觉型”(擅长语言讲解)、“动觉型”(擅长动手操作),设计差异化呈现形式,如为视觉型学生提供“图形化作业单”,为动觉型学生设计“实物测量”作业。
(二)设计差异化作业内容,体现“少而精”
作业内容需遵循“目标分层、形式多元、联系生活”原则,避免“数量叠加”,实现“一题抵多题”:
1. 基础巩固型作业
聚焦核心知识,以“短时高效”为目标,题量控制在 3-5 道,形式以“情境化”为主。例如,学习“20 以内退位减法”后,设计“文具店购物”作业:“小明有 15 元,买笔记本花了 8 元,还剩多少元?请写出计算过程”,既巩固减法计算,又联系生活;
2. 能力提升型作业
聚焦解题技巧,设计“变式题”“开放题”,题量控制在 2-3 道。例如,学习“长方形周长”后,设计作业:“用 12 根 1cm 长的小棒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法?每种围法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既强化周长计算,又渗透“分类讨论”思维;
3. 创新拓展型作业
聚焦思维拓展,设计“实践题”“探究题”,题量控制在 1-2 道。例如,学习“统计图表”后,设计“家庭用电量调研”作业:“记录一周家庭用电量,绘制条形统计图,分析用电量变化原因,提出节约用电建议”,既运用统计知识,又培养实践与分析能力。
(三)完善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实现“分层调整”
1. 优化评价内容
采用“等级 + 评语”评价方式,评语需具体、有针对性。例如,对基础组学生:“这道折扣计算题步骤正确,但若能注意‘原价 100 元打 8 折,现价是 80 元’而非‘20 元’,会更完美”;对拓展组学生:“你的物价调研报告数据详实,若能对比不同超市的同一商品折扣,结论会更深入”;
2. 建立动态调整制度
每 2 周进行一次“分层评估”,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调整层次。例如,某基础组学生连续 2 次作业正确率达 90% ,且能独立完成提升组简单题目,可调至提升组;某提升组学生连续 2 次作业错误率超 40% ,可调至基础组,避免“固化分层”;
3. 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
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如基础组学生自评“我是否掌握了折扣计算”,提升组学生互评“他的预算规划是否合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合作能力。
四、总结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维分层、差异化内容、动态评价,实现“减量提质”。实践表明,优化后的分层作业既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基础薄弱学生能夯实知识,提升学习信心;学有余力学生能拓展思维,培养核心素养。
本研究仍存在不足,如样本仅覆盖部分小学,后续可扩大研究范围,结合不同版本教材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分层作业;同时,可探索“分层作业与跨学科学习”的融合,如将数学作业与科学、美术结合,进一步提升作业的趣味性与综合性。
参考文献:
[1] 陈坚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J]. 家长 ,2025(8).
[2] 骆小飞.”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