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优化策略

作者

李莹

武汉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引言:

高校思政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重要组成,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基础。当下“健康中国 2030”战略、“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引导下,二者融合是思政工作新动向。然而部分高校存在“两张皮”情况,思政忽略心理需求,心理教育缺少价值引领,工作成效低,因此探寻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工作改良之路,对于破解困境,改进育人质量很有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内在关联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政工作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方面呈现出协同性。目标上,前者侧重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后者则致力于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两者都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作核心内容,形成“育心”与“育德”的协同态势;内容上,心理健康教育从微观角度化解学生在学业、情感等方面的现实困难,弥补思政教育宏观理论与生活相脱离的不足,做到“以心育德”;方法上,将心理教育的团体辅导、情景剧等互动方式融合到思政课堂之中,冲破单向灌输的形式,通过角色扮演加强价值观的认识,在团体讨论里唤起情感共鸣,从而创建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极大地改进育人效果。

二、当前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脱节:“育德”与“育心”统筹不足

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工作之间的关联性认识不足,将二者当作相互独立的工作体系,部门之间缺少常规的交流协作,因而“育德”和“育心”各自为政。思政工作者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进行教育活动时,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轻视心理承受程度,很容易引发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少思政观念,做心理疏导时只重视问题解决,轻视价值引导,心理教育缺乏思想深度,无法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育内容存在重叠与空白:缺乏针对性

内容设计方面,有“双重重叠”也有“双重空白”。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挫折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重复,缺乏统筹导致简单叠加,造成学生厌倦;“网络道德与心理健康”“消费主义与价值观引导”等学生关注点,二者均无系统设计,出现教育空白。内容未贴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大一适应、大二大三学业人际压力、大四就业升学焦虑等不同阶段问题,采用“一刀切”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三)队伍建设薄弱:专业能力及协同意识欠缺

一是思政工作者心理健康专业能力不足。大部分思政辅导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不能提供专业心理服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心理健康知识不足,无法融入心理教育元素。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思政素养不足,存在“重心理、轻思想”的倾向。三是两支队伍缺少协同机制,缺乏联合教研、共同备课等活动,造成教育资源难以整合,教育效果不佳。

(四)保障机制不完善:支撑体系缺失

一是制度保障缺失。大部分高校没有出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工作融合”制度,没有对融合的目标、任务、责任进行明确,导致工作开展没有依据。二是资源支持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足,存在咨询室空间狭小、设备老化,专业教师数量未达到 1:4000 国家标准等问题;思政工作经费偏重理论教育,对融合类活动支持力度不够。三是评估机制不完善。现有考核体系分别针对思政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对融合教育进行评估的指标,无法科学评估融合教育的效果。

三、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优化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育德与育心协同”的一体化观念

高校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子项目之一,树立起“育德先育心、育心促育德”的“一体”理念。一方面是在顶层设计上,由校党委统一领导,成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由党委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健康中心、各二级学院等负责人为成员的办公室,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定期沟通、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消除部门之间壁垒;另一方面是在思想认识上,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研讨活动等方式,帮助思政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理解两者融合的必要性,使思政工作者明白“心理需求是思想引导的基础”,使心理工作者明白“价值引领是心理教育核心”,达成“协同育人”的共识;再一方面是在工作目标上,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协同提升”作为高校育人目标之一,当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两者融合的有关要求,确保高校教育工作始终围绕“全面育人”而展开。

(二)整合教育内容:构建“心理 + 思政”一体化内容体系

按年级分层设计内容:根据学生成长规律,搭建阶梯式教育体系。大一“心理适应 + 集体主义教育”,开展团体辅导、破冰活动、主题班会,让新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增强集体归属感;大二“情绪管理 + 人际交往道德教育”,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案例分析,培养情绪调节能力,树立诚信友善的交往观;大三、大四“职业心理 + 理想信念教育”,举办职业规划讲座、模拟面试、榜样分享,缓解就业焦虑,增强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聚焦热点问题设计内容:紧扣网络沉迷、针对如消费主义等学生群体所热衷关注的话题,开展整合式教育内容。围绕“网络心理调适 + 网络道德教育”展开,剖析网络沉迷的心理学成因和具体行为,结合短视频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等具体案例入手,引导学生确立起正确网络价值观,学会如何合理调配时间,排解自身情绪,强化自身媒介素养水准;依循“消费心理分析 + 艰苦奋斗教育”,选取校园贷纠纷,盲目挥霍消费等真实事件作为切入点,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来教育学生形成理性消费观念,合理安排收支款项,弘扬艰苦奋斗和厉行节约优良传统。

避免内容重叠与空白:构建跨学科“联合备课”机制,系统融合思政与心理教育内容。将思政课里的“挫折教育”同心理健康课的“心理韧性培育”融合起来,开发“挫折应对与心理成长”专题,就“网络道德与心理健康”等交叉空白区域,联合成立教研组,共同开发课程,保证教育体系完整无缺,增强育人效果。

(三)强化队伍建设:构建“思政 + 心理”一体化师资团队

提升现有队伍专业能力:对思政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将心理健康知识纳入思政辅导员岗前、在职培训范畴。通过心理专家讲座,案例剖析等形式,帮助思政辅导员掌握心理测评,危机干预等技巧,提升识别,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水平。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政素养培训,组织其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邀请思政专家传授思政工作目的、方法,让心理教师在辅导时融入价值引领。

组建联合工作团队: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建立思政辅导员 + 专业思政教师 + 心理教师的“思政 + 心理”联合工作小组。分工明确:思政辅导员做好日常学生管理、思想引领,及时发现问题;专业思政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内容方法支持;心理教师开展专业心理辅导。团队定期开会,共同研究学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针对心理危机的学生,联合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做到心理和思想问题一起解决。

引入校外专业力量:邀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思政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等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者顾问,开展联合教研,指导校内教师开发“心理 + 思政”融合课程;心理咨询师定期来校讲座、辅导,补充校内师资,给予教师指导。

(四)完善保障机制:构建“制度- 资源- 评估”一体化支撑体系

健全制度保障:出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工作融合实施办法》,明确两者融合的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工作流程等,将融合工作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做到真抓实干;建立“学生心理- 思想动态监测制度”,通过班级心理委员、思政辅导员、心理教师三级网络,定期监测学生心理和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建立“心理危机与思想问题协同干预制度”,明确心理危机与思想问题的干预流程和责任人,出现问题时能迅速反应、妥善处理。

加强资源保障:加大经费投人,设立试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工作融合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开发、活动开展、师资培训、设备购置等;改善硬件条件,扩大学院心理咨询室,购置心理测评软件、放松训练设备,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医院心理科、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红色教育基地等建立合作关系,给学生给予心理服务和思政实践活动基地。

完善评估机制:创建“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协同评估指标体系”,从心理层面(心理韧性、情绪调节能力)和思想层面(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设立具体的评估指标;采取多种评估手段,借助问卷调查、访谈、行为观察、作品分析等途径,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创建“融合教育效果反馈机制”,定期搜集学生、教师对于融合教育的见解和提议,依照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办法,持续改善融合教育的品质。

五、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思政工作实效的重要方式。目前两者融合还存在理念“两张皮”、内容“大一统”、队伍“虚实兼”、保障“缺斤短两”的问题,要通过更新育人理念,融合育人内容,壮大育人队伍,健全育人保障,“育德”“育心”相融通。未来高校需要加强两者融合研究实践,找到适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的融合方式,增强思政工作温度与深度,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方向与力量,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素质同步发展,为培育时代新人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蕊 .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研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38(08):81-82+92.

[2] 李敏敏 . 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 [J]. 世纪桥 ,2025,(07):97-99.

[3] 杨慧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J]. 才智 ,2025,(02):49-52.

[4] 孙丹懿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进路探究[J]. 文教资料 ,2024,(22):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