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职数学作业设计的多元化探索与实践效果评价

作者

林呈华

浙江省玉环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317608

引言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是普遍现象,传统作业以重复练习为主,难以激发学习动力。如何通过作业设计解决题海战术困境,成为教学改革关键。本文基于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材,探索多元化作业设计路径,旨在建立符合中职生认知特点的作业模式,提升教学实效。

一、多元化作业设计的核心策略

(一)分层设计,满足差异化需求

差异化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数学作业设计中实施分层策略,能有效解决传统作业模式带来的两极分化问题。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科学划分作业难度梯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适切的发展机会。以“集合的运算”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三级作业体系。基础层作业面向运算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求用 Venn图表示班级篮球、绘画、音乐三个兴趣小组的人员分布情况。这类作业通过直观图形帮助学生建立集合运算的感性认识,降低抽象思维门槛。提高层作业则设计为半开放性问题:已知学校文学社有 45 人、戏剧社 38 人、两个社团都参加的有 12 人,请计算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的总人数,并分析如果新增摄影社可能产生的人员交叉情况。这类问题在教材例题基础上增加现实变量,训练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布置拓展层作业:使用 Excel 统计班级课程表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的时间分配,计算各科目时间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并分析时间安排的合理性。这种作业将集合运算与信息技术结合,既巩固数学概念,又培养数据处理能力。分层作业的实施需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层级划分应动态调整,定期根据学生进步情况重新定位;二是各层级作业要保持知识点的同质性,避免因内容差异造成教学割裂;三是建立畅通的层级转换机制,鼓励学生通过努力挑战更高难度的作业。

(二)生活化设计,强化知识应用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转化是解决“学用分离”难题的关键路径。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着力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将抽象的公式定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其中,“不等式应用举例”章节的作业设计可充分体现这一理念。教师可以当前学生普遍使用的手机套餐为素材,设计生活化作业任务:提供三家运营商的基础套餐资费标准,A 套餐月租58 元含100 分钟通话和5GB 流量,超出部分通话0.2 元/ 分钟、流量 5 元 /GB ;B 套餐月租 88 元含 300 分钟通话和 10GB 流量,超出资费同 A套餐;C 套餐月租 128 元不限量通话和 20GB 流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日常通话时长和流量消耗情况,建立资费不等式模型,通过求解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套餐方案,并撰写选择依据的说明报告。通过这类生活化作业,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不等式不仅是教材上的符号组合,更是日常消费决策的有效工具,这种认知转变对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具有持久影响。

(三)游戏化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作业的游戏化改造不是简单的娱乐化,而是通过规则设计、进度反馈、奖励机制等游戏特征,使学生在愉悦体验中完成知识建构。这种设计策略特别适合抽象程度较高的三角函数等学习内容。例如,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三角函数大冒险闯关作业。第一关要求学生计算 0 到 360 范围内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每正确计算 5 个角度获得一把钥匙;第二关需要根据给定函数值反推角度,集齐三把钥匙可解锁终极关卡;最终关卡引导学生在极坐标系中,通过输入正确的角度与半径序列,使用三角函数绘制出教材提及的心形曲线。作业系统设置即时反馈机制,每完成一个关卡自动生成可视化进度条,并给予三角函数勇士、单位圆大师等趣味称号奖励。实践证明,精心设计的游戏化作业能显著降低学生对复杂数学概念的畏难情绪,在保持娱乐性的同时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

(四)信息技术融合,拓展学习空间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作业设计开辟了新维度。通过合理运用数字化工具,可以使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抽象的数量关系可视化、单一的解题路径多元化。这种设计策略不仅能提升作业完成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函数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基于GeoGebra 软件的探究性作业。首先要求学生安装教材配套的“四个”二次插件,然后完成系列任务:输入 y=X2 、 y=-x2+3 等二次函数,观察 a 值变化对抛物线开口方向的影响;绘制 y=2X+1 与 y=|x-3| 的图像,通过拖拽交点分析函数值的相对大小关系;使用滑动条工具动态展示k 值变化时 y=sin(x+k) 图像的相位移动规律。作业最后要求学生截取三组最具代表性的动态图像,并附文字说明各参数变化对函数性质的影响。这类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函数性质,更能培养其信息素养,为未来的数字化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践效果与反思

在实施多元化作业设计后,教学实践呈现出显著成效。通过生活情境任务的融入,学生们开始主动发现数学知识在购物、旅行等日常场景中的应用价值,这种真实联结消解了“学而无用”的困惑;而融入数独、解密等游戏元素的作业形式,则成功激发了原先抗拒数学的学生群体的探索兴趣。尤为可喜的是,课堂上的思维碰撞明显增多,学生们更愿意分享解题思路而非单纯追求标准答案。

但我们也注意到,有的学生在完成需要信息技术支持的作业时,仍存在过度依赖教师分步指导的现象,其自主搜集信息、整合资源的意识有待强化。这提示我们在后续优化中,应当设计更多阶梯式探究任务,比如增设小组协作完成的市场调研项目,通过角色分工促使学生主动承担学习责任。这种调整既保持趣味性又指向深度学习的培养目标,有望形成更良性的学习循环。

结语

中职数学作业的多元化设计需立足教材、贴近学生、创新形式。通过分层、生活化、游戏化及信息技术融合策略,能有效改善作业效能,让数学从纸上谈兵变为生活工具。这一实践为中职数学教学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立洪 .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数学作业设计创新路径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3(3):91-93.

[2] 张玉春 . 中等职业中学基于学生发展的数学分层作业设计刍论 [J]. 文渊(中学版),2021(8):2359.

[3]梁瑞红. 中等职业中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有效性的探索[J]. 文渊(中学版),2021(8):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