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任务教学视域下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践探索

作者

姜湘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第三小学  848000

引言

学习任务群 , 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 提倡以多个学习任务为教学主线 , 为学生搭建出合适的语文学习支架 , 更侧重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主体地位。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这种模式的教学优势较大,既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知识的探究与分析中,而且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对于学生个体的语文进步有积极意义。

一、任务设计的三大核心原则

立足生活场景,激发参与兴趣:设计语文任务时,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件事与我有关”。比如让学生整理班级图书角时,可以设计图书管理员任务:给图书分类贴标签、制作借阅登记表、设计阅读宣传海报。这些工作都是学生在教室里真实遇到的,他们需要运用识字、写通知、设计标语等语文能力来完成。比起单独的造句练习,这种真实场景中的语言运用更能调动积极性。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课间交流、班级活动、家庭生活中捕捉任务素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参与切入点。任务难度要控制在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内,太简单缺乏挑战,太难则容易挫伤信心。

整合多维能力,避免单点训练:有效的语文任务应该像织网一样,把各项能力自然编织在一起。以常见的讲故事任务为例,不能只停留在讲的层面。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多个版本的故事(输入),然后小组讨论确定改编方向(处理),接着撰写新剧本(输出),最后分组表演(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阅读分析、观点表达、文字组织、肢体语言等能力都得到锻炼。教师需要明确每个环节对应的能力培养点,但不要割裂地进行单项训练。

明确成果要求,强化目标导向:任务成果是学生努力的具象化呈现,要兼顾规范性和开放性。明确的成果要求能帮助学生规划完成路径:先查阅资料,再筛选信息,最后设计版面。要注意成果展示方式的多样性,除了常见的手抄报、PPT,还可以是实物模型、广播录音、短剧视频等。展示环节要预留充分时间,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教师则通过观察成果质量来反推教学效果。

二、任务实施的课堂操作策略

(一)分层任务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长

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存在客观差异。分层任务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为他们搭建合适的成长阶梯。实际操作时,可以采取同一主题,不同要求的方式。比如在介绍我的家乡主题任务中,语言基础较弱的学生只需完成 5-6 句话的段落描写,中等学生需要加入方位顺序和特色景物描写,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避免出现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的情况。教师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任务难度,并定期评估分层效果。

(二)过程性评价,让学习进步看得见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往往只关注最终成果,而过程性评价则更重视学生在任务完成中的成长轨迹。具体实施时,可以为每个任务设计配套的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的草稿、修改稿、同伴互评意见等过程性材料。以撰写观察日记任务为例,第一周记录原始观察片段,第二周在教师指导下补充细节描写,第三周学习使用修辞手法润色文字。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作业,学生能直观看到自己的进步。评价表要简明易懂,使用“我能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等具体表述,避免空泛的优秀、良好等级评定。教师还要定期组织学生翻阅自己的成长记录,培养元认知能力,让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三)跨学科整合,让语文学习更有意义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天然具备与其他学科融合的优势。设计跨学科任务时,要找准学科间的连接点,避免生拉硬凑。比如在传统节日主题中,可以结合美术课设计节日手抄报(艺术表现),结合道德与法治课讨论节日礼仪(社会规范),结合音乐课学唱相关民谣(文化传承)。重要的是保持语文的本体地位,其他学科内容要为语言运用服务。实施时需要提前与其他学科教师沟通,协调教学进度,确保任务设计的科学性。任务成果展示可以采取语文 + 的形式,如语文 + 科学的实验报告、语文 + 信息技术的电子小报等,既体现学科特色,又突出语文能力培养。

三、实践案例:以部编版《父亲、树林和鸟》为例

本案例以部编版《父亲、树林和鸟》为载体,设计自然观察员主题任务链,通过阅读 - 观察 - 表达的闭环活动,落实课标要求的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培养目标。任务设计立足课文核心内容,抓住父亲观察鸟类的细节描写特点,将文本阅读延伸至真实环境体验。学生以 4-6 人为小组,在校园指定区域观察树木特征,重点记录叶形、叶序、树皮纹理等与鸟类栖息相关的植物特征。观察表格设计参照课文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等描写方法,引导学生模仿父亲的多角度观察方式。任务单包含我的发现、课文印证、疑问记录三个板块,建立文本与现实的互文关系。

在实施过程采用三阶段渐进模式。阅读阶段先引导学生标注文中描写观察方法的典型语句,如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望了又望等动作细节,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父亲凝神静气的观察状态。实践阶段配备放大镜、测量尺等工具,要求学生用银杏叶边缘呈波浪状等科学表述记录,避免“像小扇子”等单一比喻。表达阶段则限定使用先发现 ... 接着注意到 ... 最后推断 ... 的句式汇报,训练逻辑表达能力。成果展示注重过程性材料的系统呈现。观察手册包含四个部分:手绘树木解剖图标注观察部位、对比表格列出课文描写与实际发现的异同、小组讨论记录关于父亲判断依据的推论过程、个人反思页记录我最佩服父亲的观察本领。展示区设置疑问树洞收集后续探究问题,如为什么父亲能闻到鸟味,延伸至科学课继续探讨。教师通过分析手册中的语言表达准确度、观察记录详实度、推论逻辑性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结语

任务教学通过“问题驱动—实践探究—成果生成”的路径,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至生活,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家校协同的任务模式,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实践场景,为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注入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 吕秋影 . 在语文综合实践中提升小学生表达素养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3):104.

[2] 李凤苗 . 巧借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提高低年段学生识字兴趣 [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1(11):74-75.

[3] 王艳 . 大单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 [J]. 名师在线 ,2024(8):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