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从“生活教育”到“生命教育”构筑小学高年级学生稳定的精神内核

作者

刘敏

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东校区)

一、从“生活教育”到“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

对小学生而言,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对世界的兴趣并开始思考生命的认知。而“生命教育”能帮助学生对生命的来处、经历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明确生命的物质构成以及生物属性,通过剖析生命本质要素,使其认识生命之唯一性与不可逆转性,从而形成敬畏生命之心。从感知上,学生对生命有了珍惜感受,不会因为一时的困扰而忽视生命的可贵性,建立坚定的精神支柱。学生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种种变化,以及将敬畏生命之情融入自己的实际行动与生活思维之中,形成健康积极的生命观 [1]。

(二)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应对能力

“生活教育”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此基础上,“生命教育”则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看法,“生命教育”能让学生从更高角度来观察和体验其生活,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与困难是属于生命的一部分,当在面对生活困难时,能意识到这是其人生发展中的考验,因而用更加积极的状态来面对它。在生活中平凡小事中发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提升对生活的洞察能力,不仅仅只注重物质方面的生活质量,也注重精神方面生活的需求,这样更加深刻的对生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当身处五彩斑斓的生活环境,总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稳固其精神内核。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的生命具有与世界的关联性。小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熏陶后,就能认识到生命不仅仅与自我相关,同时也与家庭幸福及社会发展相关,从而学生知道有责任去为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当人与人互相关联的关系被认知,也就更有利于学生关注他人、关爱社会,这种责任会驱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参加社会交往、尽力回报社会,在自我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这一过程中心存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内在价值观念,引导他成为勇于承担责任的社会公民。

二、从“生活教育”到“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对生活产生疑惑,如对生命的死亡问题,又或许学生在学校中遇到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矛盾问题,而主题内容课堂活动便是基于某一特定环境下给学生们创造有好处的课堂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可以充分了解生活中的困惑问题。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主题班会,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们便可以掌握更多正确的价值观点。此类话题讨论方式赋予学生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度,可以有机会给学生们提供更多思想交流的机会,更便于大家多角度了解和认识生命。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性班会,例如“生命历程”“珍惜每一个生命”等,让其在本次班会中写写自己在本堂课中的想法,并将其放置在教室的“生命体验区”,以此方便相互借鉴与学习 [2]。

(二)组织生命体验实践活动

单纯描述和讲解并不能让学生深刻地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而实践却能够令学生在亲历过程中认识到生活的内涵以及生活的艰辛。小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活动性和好奇探索性的群体,具有天生的求知欲强,以及学习探索欲望高的特点,所以通过实践让学生的学习实践目标得到实现,这样就能够更有效果的生活教育。而且通过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和责任意识,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以“生活经验活动”安排班级的生活。教师安排学生进行“种植物探究”活动,所有学生发 1 份种子、种植工具、种养步骤表等,学生参加种植活动,浇水、施肥料,观察植物变化,感受生命来之不易的事实。完成任务后,教师总结活动的经验,并提出将学习到的生命知识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落实到位。

(三)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成长进行谈心辅导

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学生个人特性日益凸显,其在人生路途中会有不同的复杂问题出现。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成长过程,就相当于让每个学生配有一个单独的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人生教育需求。作为教师与学生直接交谈的管理者,班主任借力于此,通过谈话和指导建立信任关系,形成良好的、深刻的教育师生关系,进而让学生更加愿意袒露心扉,也能够将对生命的领悟真诚地被接纳,如春雨潜入学生心底。

(四)家校合作共育强化生命教育效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让学生获得全面的成长,通过家庭 - 学校合作确保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避免教与学上的断层问题,才能形成一种完满和全面性的生命教育格局 [4]。教师以各种实际有效的方法热情主动地促进学校和家庭合作的建立。第一,定期召开主题为生命的专题家长会。在会议期间,教师会对父母综合全面深入透彻讲解生命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具体告知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具体指导父母在家中的生命教育行为。其二,搭建方便快捷的家校联动的微信群,教师可以第一时间将学生在校生活的相关状况反馈给学生家长,如学习的进度或是生活上的行为变化,将相关情况反馈给学生家长,大家群策群力,找到应对学生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其三,规划家庭与学校联合实践,如亲子种树活动。采用这些途径方式为学生提供固定良好并稳固的精神核心,创造良好的家庭学校合作环境,助力学生在生命成长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三、结束语

从“生活教育”迈向“生命教育”,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的必然需求,对于构筑其稳定的精神内核意义非凡。通过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组织生命体验实践活动等一系列策略,班主任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让学生在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健全的人格。然而,生命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需要班主任持之以恒地探索与实践,同时紧密联合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搭建起稳固的精神大厦,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无论面对何种风雨,都能坚守内心,勇敢前行,绽放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 .(2015). 班主任在学生情感管理与发展中的作用与策略 [J].初中学校教育研究 ,(1),68-70.

[2] 陈美娟 .(2018). 班主任在学生情感管理中的角色与策略 [J]. 时代教育 ,(9),35-36.

[3] 吴凡 , 刘辉 .(2018). 小学班主任情感教育的策略与实践 [J]. 课程教育研究 ,12(16),21-22.

[4] 钟秀霞 .(2016). 班主任在学生情感管理与发展中的作用与策略研究[J]. 学生工作导刊 ,(1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