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图书资料管理分析

作者

王朝进

武义县图书馆 321200

引言

随着数字资源迅速增多以及读者信息素养持续提高,图书资料管理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文献的借阅与保存工作,而是朝着有多载体、多平台以及多功能特点的综合信息服务方向迈进,图书馆在履行传统文献管理职能之际,还需要面对数据整合、资源共享以及信息安全等多方面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状况下,构建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成为提高图书馆服务效能与知识传播能力的关键途径[1]。

一、当前图书资料管理现状

1. 数字化资源建设滞后且整合度低

在当下的图书资料管理范畴内,数字化资源建设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滞后状况,传统纸质资料朝着数字化的转化进程显得颇为迟缓,那些已然完成数字化的资源大多分散于各个不同的系统当中,并且缺失统一的元数据标准以及整合平台。

2. 信息化服务模式适配性不足

当前图书资料管理所采用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主要还是以被动响应作为主导方式,并没有充分考虑并结合网络环境之下读者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特点,就像自助借还设备,其有的功能仅仅是局限在基础操作层面,缺少依据读者借阅历史记录而生成的个性化推荐功能。

3. 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当前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还没能充分契合网络环境下的管理要求,部分人员仅掌握了一些基础操作,然而对于数字化资源编目、数据统计分析以及系统故障排查等专业技能,他们的掌握程度还不够。

二、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图书资料管理策略

1. 加大投入,完善信息化管理设施

信息化管理设施是图书资料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信息处理效率与服务质量。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应加大对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与网络环境的资金投入,构建高效、安全、智能的图书资料管理平台,提升资源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精准的信息服务[2]。

应逐步更新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包括高性能服务器、自助借还设备、电子阅览终端等,以提升图书资料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例如,可引入智能盘点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工盘点方式,实现馆藏图书的高效识别与定位,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应建设统一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整合纸质与电子资源,实现一站式检索与远程访问功能,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此外,还需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部署防火墙、数据备份与权限管理系统,保障图书资料信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图书馆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化支撑。

2. 健全制度,优化图书馆服务质量

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应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涵盖资源管理、服务流程、用户权益、数据安全等多个方面,确保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与服务效能的持续提升。

应制定并完善图书资料管理的操作规范与服务流程,如借阅规则、数字资源使用权限、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等,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例如,可建立“用户服务反馈机制”,定期收集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意见与建议,并据此优化服务流程,提升读者满意度。同时,应加强对数字资源使用的监管,明确电子图书、数据库的访问权限与使用范围,防止资源滥用或非法传播。此外,应建立图书馆内部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图书资料的采购、分类、借阅、维护等环节进行量化管理,激励工作人员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制度化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图书馆运行效率,也能增强服务的透明度与公信力,为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3. 人员培养,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效率

在信息化管理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技术能力成为影响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应通过系统培训与能力提升机制,增强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服务意识,推动图书资料管理向专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应定期组织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参加信息技术、数字资源管理、用户服务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升其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例如,可开展“图书馆管理系统操作实训”,帮助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图书编目、检索、借阅等模块的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应鼓励员工参与继续教育与专业认证,如图书馆学、信息管理等相关领域的进修课程,提升其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此外,还可建立“岗位轮训机制”,让工作人员在不同业务岗位之间轮岗交流,全面了解图书资料管理的各个环节,增强其综合服务能力。通过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图书资料管理的整体水平,也能为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4. 完善体系,推动图书资料整体建设

图书资料管理体系建设是提升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的关键环节,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资源的整合效率与服务水平。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应构建统一、协调、高效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实现资源的统筹规划、分类管理与协同服务,为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支撑。

应建立覆盖采集、分类、编目、存储、服务等环节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推动各类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例如,可制定统一的图书分类与编目标准,确保纸质图书与电子资源在管理流程中具有一致性,便于读者检索与利用。同时,应推动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机构、教育单位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如与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建立合作网络,实现跨机构的数据互通与资源互借。此外,还可构建“区域图书馆联盟”,通过统一的数字平台实现区域内图书资料的联合采购、共享借阅与协同服务,提升资源利用率与服务覆盖范围。通过体系化建设,不仅能提升图书资料管理的系统性与协同性,也能增强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结语

网络信息化环境为图书资料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发展契机,使图书资料的组织、服务与传播方式更加高效、智能与开放。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深入应用,图书资料管理将朝着更加精准、协同与个性化的方向演进。图书馆将不仅是知识的存储空间,更将成为知识服务与文化交流的智慧枢纽。

参考文献:

[1] 肖运安 . 图书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优势与对策分析 [J]. 兰台世界 ,2022(7):114-116.

[2] 柴绪锋 . 信息化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的优化与创新方法分析 [J]. 科技资讯 , 2023, 21(13):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