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青年教师科学学科育人能力提升探究

作者

程晖 郭树艳

吉林省敦化市实验小学校 1337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其成效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科学探索热情。小学青年教师作为科学教育的关键力量,其育人能力直接决定科学教育质量。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对小学科学教师育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仍存在青年教师科学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法传统、科学思维引导欠缺等问题,亟需探索有效的能力提升路径。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分析小学青年教师科学学科育人能力现状及问题,探索提升路径,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理论上,丰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科学教育理论;实践中,为教师提供能力提升方向,为学校制定培养计划提供依据,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二、小学青年教师科学学科育人能力的内涵

小学青年教师的科学学科育人能力,是指在教学中系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技能、塑造科学价值观的综合能力。

在知识传授方面,教师需精通教材知识并涉猎跨学科基础。如讲解" 声音的传播 " 时,需深入理解声学原理,才能准确解释传播特点。科学思维与技能培养是核心,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提问、实验等探究方法。在 " 植物的生长 "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观察生长过程,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因素,培养逻辑思维。科学教育价值观是灵魂,教师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如在实验中强调规范操作与实事求是态度。

三、小学青年教师科学学科育人能力现状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教师访谈法。设计育人能力调查问卷,涵盖科学知识、教学方法等维度,回收有效问卷千余份;观察百余节科学课堂,记录教师教学表现;访谈多位教师,了解能力提升需求。

(二)现状调查结果

1. 科学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跨学科与前沿知识不足。涉及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题目正确率仅 90% ,部分教师因专业不对口,对跨学科知识教学感到困难。

2. 科学思维与技能培养能力: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面存在欠缺。如 " 物体的沉浮 " 实验中,教师多按步骤演示,缺乏对实验条件改变的引导,学生主动性不足。

3. 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情况:仅 50% 教师常采用探究性教学法, 30%

偶尔尝试项目式教学,跨学科与数字化教学法运用更少。传统讲授式教学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

4. 科学教育价值观体现:多数教师认可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但教学中仍侧重知识传授与成绩,较少引导学生讨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三)存在问题分析

1. 职前培养体系不完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教育课程比重低,内容不够系统,实践环节缺乏,跨学科融合教学重视不足,难以满足科学教育需求。

2. 在职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方式单一,以讲座为主,互动与实践性缺乏,时间安排与教学冲突,影响培训效果。

3. 教师自身发展意识不足: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发展主动性,满足于现有教学水平,缺乏反思与学习意识,制约育人能力提升。

四、提升小学青年教师科学学科育人能力的路径

(一)完善职前培养体系

高校应优化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增加科学教育课程比重,强化跨学科知识融合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教育见习、实习等提升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为青年教师奠定专业基础。

(二)加强在职培训的针对性

设计与教学实际结合的培训内容,采用工作坊、案例研讨等互动性强的培训方式,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培训资源。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提升教师参与度与培训实效。

(三)促进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研究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探索,开展行动研究。建立教学研究共同体,通过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提升创新教学与研究能力,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

(四)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育人能力纳入考核指标,设立教学创新奖励制度,激发教师提升育人能力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专业发展氛围。

五、结论

小学青年教师科学学科育人能力的提升是系统工程,需从职前培养、在职培训、教学实践与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协同推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长效提升机制及地区差异应对策略,持续完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