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语音训练优化研究
李阳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716000
摘要:本论文聚焦基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语音训练优化研究。深入剖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语音训练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对训练内容、方法及管理机制的优化探究,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提升师范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增强其语言教学能力,为学前教育输送高质量师资,推动学前教育语言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学前教育;师范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语音训练
引言: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对儿童语言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学前教育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关系到幼儿语言学习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其普通话水平的高低尤为关键。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衡量个体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该测试能有效评估师范生的语音、语调、词汇及语法等方面的能力。然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语音发音不准确、语调缺乏语感、词汇语法运用不规范等,这反映出当前语音训练体系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基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语音训练优化研究,对提高师范生语言素养、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语音训练现状与问题剖析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语音训练在课程设置上,虽普遍开设普通话相关课程,但课程时长有限,难以满足全面提升语音水平的需求。且课程内容多侧重理论讲解,实践训练占比较少,导致师范生缺乏足够的练习机会。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师范生个体语音问题的针对性指导不足,未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发音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
从师范生自身视角出发,部分学生尚未充分意识到普通话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关键意义。在他们看来,普通话课程仅是常规学业任务,未能将其与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相连,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缺乏主动探索的热情。尤其那些来自方言盛行地区的学生,自小浸润在浓厚的方言环境里,方言发音习惯已深深扎根。当接触普通话学习时,尽管主观上努力纠正,但在发音瞬间,潜意识里方言的发音规则便会“作祟”。比如一些地区平翘舌音不分,即使知晓正确发音方式,可实际发音时仍会不自觉出错,纠正难度极大。 同时,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不断与时俱进,对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要求愈发严苛。部分师范生未能及时跟踪这些变化,依旧遵循旧有标准学习,在新测试要求下,难免因准备不足而表现欠佳。这些学生层面的问题,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问题相互交织,迫切需要全面优化解决 。
二、基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语音训练内容优化
优化语音训练内容时,紧扣普通话水平测试要求极为重要。在声母训练中,可借助口腔模型,向师范生直观展示双唇音如“b、p、m”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再突然放开的过程,强调气流冲出瞬间的清晰度;唇齿音“f”发音时,上齿轻触下唇成窄缝,让气流平稳挤出,以此帮助师范生精准掌握发音部位与方法。韵母训练方面,通过对比不同单韵母发音时口腔的开合程度与舌头位置,像“a”音口腔大开,舌头居中,“o”音口腔拢圆等,让师范生感受发音的圆润饱满。对于复韵母,利用动画演示元音间的滑动过渡,如“ai”从“a”自然滑向“i”。讲解鼻韵母时,用手触摸鼻翼感受前鼻音“an”和后鼻音“ang”发音时鼻腔共鸣的差异。
在词汇训练方面,引入如“普通话学习”这类专业APP,每日清晨准时推送精心筛选的普通话常用词汇。这些词汇不仅配备标准发音,让师范生跟读模仿,还附带生动鲜活、贴近生活的例句,像“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帮助他们理解词汇的用法,日积月累丰富词汇储备。语法训练时,教师可收集典型案例,比如某些方言地区常把“我先走了”说成“我走先了”。将师范生分成小组,围绕这些案例展开讨论,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普通话语法规则的理解。 朗读训练阶段,选取经典作品,如朱自清的《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引导师范生依据文章情感基调,如《春》的欢快活泼,调整语调,展现出语言的魅力。说话训练聚焦幼儿教育话题,如“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师范生有条理地阐述观点,从多维度提升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关键环节的表现。
三、基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语音训练方法优化
在语音训练方法层面,多元策略的运用极为关键。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师范生打开了一扇直观学习的大门。可精心挑选由专业播音员录制的标准普通话发音音频,这些音频能精准展现声母、韵母、声调的规范发音,配合视频中播音员标准的口型示范,让师范生能清晰观察到唇部、舌部的细微动作变化,深刻体会语调的抑扬顿挫。比如在讲解上声发音时,视频中可慢动作展示舌根的抬起过程,助力师范生精准把握发音要点。
语音识别软件则为个性化训练提供便利。师范生使用软件进行发音练习,软件能基于智能算法迅速分析发音,以直观的图表或文字形式反馈发音偏差,如指出某个声母发音时气流强度不足,或韵母发音时口腔开合度有误等。师范生依据反馈及时调整发音,多次重复直至发音正确。小组合作学习法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将师范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特定语音训练任务展开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成员们互相倾听发音,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共同探讨发音技巧。比如在朗读练习中,小组成员轮流朗读,其他成员从语音准确性、语调流畅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分享自身经验,促进共同提升。模拟测试训练严格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真实流程开展,从测试时间把控、题目类型设置到评分标准执行都高度还原。让师范生在模拟测试中提前适应测试压力,熟悉各类题型,如朗读短文、命题说话等,进而有针对性地强化薄弱环节,在实战中稳步提升语音水平。
结语:
基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语音训练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对语音训练现状的深入剖析,从训练内容、方法及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优化,能够有效提升师范生普通话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在未来的研究与实践中,应持续关注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变化,不断完善语音训练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提供有力保障,推动学前教育事业语言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彭建国.高师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语言文字应用,2005,(S1):108-109. 3.
[2]王莉宁.基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高职普通话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30):123-124. 4.
[3] 胡洁.多媒体技术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3,(12):55-5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