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活即教育”理念下高中化学合作式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张忠源

马关县第一中学校 663700

一、生活情境:化学知识建构的认知锚点

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往往抽象难懂,但当这些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结时,其认知难度将显著降低。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若以铁锅生锈、苹果切面变色等生活现象为切入点,学生能够直观感知电子转移的物质变化过程。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教学策略,本质上是通过生活情境为知识建构提供认知支架。当学生发现化学原理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 " 异常" 现象时,其探究动机将得到根本性激发。

生活情境的引入需要把握三个关键原则:其一,情境的真实性。选取学生亲身经历或观察到的现象,如厨房中的酸碱中和、清洁剂去污原理等,避免虚构或过度简化的案例。其二,问题的开放性。设计诸如 " 如何检测饮用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 怎样延长切花保鲜期 " 等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为合作学习预留思维空间。其三,学科的关联性。注重化学与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如分析雾霾形成中的化学反应链,培养系统思维。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通过 " 现象观察—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结论推广" 的探究链条组织教学。以 " 自制净水器 " 项目为例,学生需合作完成材料筛选、装置设计、效果测试等环节,在此过程中理解吸附、过滤、沉淀等化学原理。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式学习,使知识获取与问题解决形成闭环,有效提升了学习的迁移价值。

二、协作机制:互动网络中的知识共创

合作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构建多元互动的认知共同体。当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时,其思维碰撞产生的 " 认知冲突 " 成为知识建构的重要动力。例如,在讨论 " 如何处理实验室含汞废液 " 时,不同小组可能提出沉淀法、还原法、吸附法等多种方案,通过方案比较与实验验证,学生对重金属离子的性质将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这种基于证据的争论与修正,远比教师单向讲授更具认知深度。

有效的协作机制需要关注三个结构要素:其一,角色分工的合理性。根据学生特长分配记录员、实验员、汇报员等角色,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在协作中发挥独特价值。其二,对话质量的提升。通过 " 思考—配对—分享 " 策略,先给予个体沉思时间,再进行双人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这种渐进式对话模式能提高思维参与度。其三,支架支持的适时性。当小组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可通过提供类比案例、分解问题步骤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在协作过程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利用同样重要。实验室角落的 " 问题墙"、走廊中的 " 思维可视化 " 展板、线上讨论区的持续互动,这些延伸的学习场景能够保持探究的持续性。例如,某校化学教研组建立的 " 生活化学实验室" 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 " 厨房里的化学 "" 环境中的化学 " 等主题内容,学生可在评论区分享观察发现,形成课内外联动的协作网络。

三、评价转向:从结果认定到过程赋能

传统评价模式侧重于知识记忆的准确性,而生活化合作式教学需要建立关注思维过程的动态评价体系。以 " 调查本地河流污染状况 " 项目为例,评价不应仅关注最终报告的完整性,更需考察小组如何分工收集水样、如何选择检测方法、如何分析数据异常等过程性要素。这种评价转向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探究的本质,而非单纯追求标准答案。

过程性评价的实施需要开发多元化工具:其一,建立 " 探究日志 " 制度,要求学生记录每次讨论的焦点、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案的调整等内容,教师通过日志分析把握思维发展轨迹。其二,设计 " 协作能力观察量表 ",从沟通有效性、任务完成度、冲突解决方式等维度进行量化评估。其三,引入 " 同伴互评 " 机制,通过匿名评价促进自我反思,如 " 我在小组中最常承担的角色是什么"" 哪位成员的贡献对我启发最大" 等问题设计,增强评价的反思功能。

评价结果的反馈方式也需创新。传统的分数评定可转化为"能力发展图谱",用雷达图展示学生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团队协作等维度的成长轨迹。某校开发的 " 化学素养成长档案 ",整合了课堂表现记录、实验操作视频、项目成果报告等多元素材,形成可视化的成长轨迹,这种评价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四、教师角色:从知识权威到学习促进者

在生活化合作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师不再是化学知识的绝对权威,而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协作过程的观察者、思维发展的引导者。这种角色转型要求教师具备三种核心能力:其一,生活素材的化学解读能力,能够将社会热点、生活现象转化为具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其二,课堂对话的引导能力,通过追问、质疑、总结等技巧,推动讨论向纵深发展。其三,差异化支持能力,能够根据小组进展提供 " 脚手架 " 式支持,既不过度干预探究自主性,又能防止探究偏离方向。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构建 " 实践—反思—改进 " 的循环机制。通过课堂实录分析、学生访谈反馈、同行观摩评议等方式,持续优化教学策略。例如,某教师团队在开展 " 家庭小药箱化学 " 项目后,通过学生问卷发现 " 药品保存原理" 环节理解困难,随后调整教学策略,增加对比实验和可视化模型,显著提升了学习效果。这种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是教师角色转型的重要保障。

结语

“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合作式教学,本质上是构建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对话场域。当化学问题根植于真实生活情境,当合作学习成为知识建构的主要方式,当评价关注思维发展的动态过程,化学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教书”到”育人”的跨越。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化学素养,更培养了其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这正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价值追求。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生活情境下的合作策略优化,以及技术工具与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路径,为化学教育创新提供更多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1] 何刚 . 基于合作式教学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分析 [N]. 市场信息报 ,2024-12-11(013).

[2] 徐燕 . 高中化学合作学习理解及其策略优化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12):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