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传统戏曲程式在少儿舞蹈动作创编中的适童性改造与应用

作者

赵漾

成都市温江区云琅空间艺术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少儿舞蹈创编需考虑艺术性和适童性两个方面,而传统戏曲程式融入其中又赋予其文化传承任务。目前,少儿舞蹈教育不仅需要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更需要贴合少儿活泼可爱,好奇心旺盛的本性。传统戏曲程式动作组合繁杂,节奏体系单一,对少儿肢体发育水平及注意力特征有一定的隔阂。有鉴于此,文章将“适童性”作为核心取向,对戏曲程式对少儿舞蹈的转化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本文在对少儿身体机能和心理认知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小小梨园娃》和《戏韵童梦》为实践案例说明了动作简化和节奏重构的具体做法,其目的在于建构一条传统戏曲程式融入少儿舞蹈创编之路,使戏曲艺术在更加亲切感人的状态下进入少儿世界,从而达到文化传承和美育实践相统一。

一、精简戏曲程式动作,适配少儿肢体发育

从科学的角度观察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我们可以发现,在 7-12 岁这个年龄段,儿童的骨骼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增长但尚未完全骨化的阶段,软骨的成分比较丰富,骨骼的弹性大、硬度低,容易产生形变;肌肉组织水分含量多、收缩能力弱、耐力不好、容易疲劳。在传统的戏曲动作中,像“鹞子翻身”和“朝天蹬”这样需要强烈的爆发力和柔韧性的高难度技能,对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很难准确地完成,而且由于超过身体负荷会造成肌肉拉伤和关节错位的运动损伤。同时少儿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动作组合过繁会使其学习时感到挫败感和积极性下降。所以在少儿舞蹈创编中,简化戏曲程式动作,既是尊重少儿身体发育规律,也是通过动作结构的优化,把戏曲艺术中的精华转化成与少儿认知与能力相符的舞蹈语言,让他们在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感受戏曲舞蹈的魅力,为未来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1]。

在少儿舞蹈教育领域,如何将传统艺术元素与儿童身体发展规律完美融合,一直是创作者们探索的重要课题。《小小梨园娃》的编导团队在创编过程中,深入研究少儿身体特点,对传统戏曲中的“云手”动作进行了精心改造,使其既保留戏曲韵味,又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传统戏曲“云手”动作讲究两手以腕关节为轴心,结合腰背、肩部的扭转,完成大范围的环形运动轨迹,整个运动过程追求圆融、柔润与连贯,对舞者的协调性和控制力要求极高。然而,对于肢体尚在发育阶段的少儿来说,这样的动作难度过大。编导团队从少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云手”运动进行了细致的拆解与重建。在空间维度上,编导团队摒弃了传统双臂大幅度横向展开的方式,将动作范围调整至胸前 30 -40 厘米的区域内,让孩子们在这个小范围内绘制圆形轨迹。这样的调整,既降低了动作难度,又使动作更具童趣。在动作速度方面,团队减少了动作的连贯性,将原本平稳的大循环拆分成一个个步骤,以慢速练习为主。首先让幼儿单独练习单手“云手”轨迹,待熟练掌握后,再过渡到双手合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们的动作协调性。在身体配合上,考虑到少儿的身体柔韧性和控制力有限,团队摒弃了繁复的腰大拧转动作,仅保留头与上身的微微摇摆,使动作更显俏皮可爱。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充分发挥创意,借助形象化的比喻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动作。他们将“云手”比喻为蝴蝶轻飞花丛,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花海中,与蝴蝶共舞。在这样鲜活生动的场景中,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动作要领,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快乐的笑容。经过改造的“云手”运动,不仅保留了戏曲程式中“圆”字的美学内核,更增添了浓郁的稚气。演出时,孩子们踮着脚尖相互配合,灵动的眼神、俏皮的动作,将梨园新苗憨态可掬的模样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了整场舞蹈的重头戏,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也让传统戏曲艺术在孩子们的演绎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转化戏曲程式节奏,契合少儿活泼天性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少儿注意力发展还不够健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且容易被外界新颖,好玩的东西所吸引。传统戏曲节奏一般都是舒缓绵长的板式,比如慢板和原板,节奏变化比较单调,这对活泼可爱而又好奇的少儿来说,接触时间长了节奏慢了易有倦怠感和学习热情难维持。而鲜明,变化的节奏则能有效地刺激少儿感官和运动神经。把戏曲程式节奏加以改造,融进诸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等丰富节奏型中去,加快步伐,既符合少儿活泼可爱的本性,也可以匹配其强烈表现欲及情感释放需求。舞蹈节奏和少儿心理节奏产生同频共振后,就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舞蹈学习,并在富有活力的韵律中体会戏曲动作韵律之美,从而达到对少儿群体进行传统戏曲文化的有效宣传[2]

在创编少儿舞蹈《戏韵童梦》时深度设计戏曲“慢板”律动改造。原戏曲中的“慢板”演唱节奏慢,每分钟在 40-60 拍子左右,动作注重精致舒缓。创编团队为符合少儿的特点,在增加了大量跳跃感十足的节奏型,使节奏加快到每分钟 90-110 拍子。本来是个要 8 拍子才能搞定的慢速转身运动,拆成了 2拍子快速小碎步运动接一拍子转身,加上 1 拍子俏皮抬手。音乐设计方面,除加速旋律速度外,更添加清脆小鼓点及三角铁音效、每两个拍子的重音以加强律动。在授课过程中,幼儿对这富有活力的韵律表现出极大的激情,在有力的韵律推动下,把本来高雅的举手动作转变为生气勃勃的招手,再配上灵动的小碎步就像一个快乐的小精灵。表演中,儿童在明快节奏下的精彩表演,不仅保持了戏曲动作伸展,圆熟的基本造型,而且显示出少儿所独有的生动和灵动,使观众领略到传统戏曲和少儿活力撞击出来的独特韵味。

结语

传统戏曲程式对少儿舞蹈的适童性改造是将传统文化和少儿美育进行深入结合的一次鲜活实践。从“云手”运动范围的调整,到“慢板”律动的提速变奏等,每一项变革都尊重了少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更是对戏曲这一艺术内核进行了创新阐释。这一转型并不是颠覆传统,它是通过动作结构的优化和节奏模式的调整,使戏曲程式中的“形”和“神”用一种更加贴近少儿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不仅确保舞蹈学习安全和有趣,同时也为少儿内心埋下了传统文化种子。今后随着少儿艺术教育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戏曲程式适童化运用于少儿舞蹈将会有更为宽广的探究空间,可望给少儿舞蹈创编带来持续创新活力,同时继承文化基因。

参考文献:

[1] 张栗娜 . 深耕乡野·舞润童心——江西省“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在鲁溪镇中心小学的实践与经验 [J]. 舞蹈 ,2024,(06):98-100.

[2] 刘天宜, 赵安琪. 浅谈中国戏曲舞蹈元素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百花 ,2020,(08):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