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威格中短篇小说中残缺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

赵爱博

瑞丽市第一民族中学 678600

一、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形形色色的残缺人物

1946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三个层次。依据这一定义,茨威格笔下的残缺人物可分为三类:

(一)身体带有缺陷的残缺人物

茨威格塑造了一批因身体残缺而命运多舛的人物,他们在人性选择上呈现鲜明对比:

1. 身体残缺但坚守善良天性者

《两个寂寞的人》中,跛腿男主人公自幼遭受歧视,内心在嘲讽中逐渐冷漠麻木,却始终保留着对理解的渴望。他们彼此扶持,用微薄的善意对抗孤独,彰显对生活的热爱。茨威格以饱含温情的笔调,在他们身上挖掘出逆境中的真善美,让读者感受到残缺生命里的人性光辉。

2. 身体残缺而丧失善良天性者

《女仆勒波雷拉》中的克蕾申琪(勒波雷拉)是私生女,被视作全村累赘,成年后做粗活的女仆,常年操劳让她女性魅力荡然无存。她生活的全部意义曾是攒钱,直到男爵在人口普查时偶然拍了她的臀部——这一无心之举唤醒了她压抑多年的性本能与爱的渴望。此后,她病态地依附男爵,最终在男爵的疏远中自杀。她的毁灭源于身体缺陷带来的长期被忽视,以及欲望失控后的疯狂,折射出被边缘化者的生存悲剧。

(二)心理扭曲变异的残缺人物

健康的心理是健全人格的基础,而茨威格笔下许多人物因外界压迫或内心冲突陷入心理扭曲,却在抗争中显露出人性的复杂:

1. 因法西斯迫害而精神变异者

《象棋的故事》中,B 博士出身贵族,因反抗纳粹被单独监禁。在与世隔绝的牢房里,他既要对抗绝对空虚的恐惧,又要应付盖世太保的无休止审问。为避免精神崩溃,他靠偶然得到的棋谱自我博弈。这段经历让他此后一下棋便精神分裂。茨威格以“文明暴行”的独特视角,揭露法西斯的残忍——无需肉体酷刑,仅靠隔绝与精神折磨就能摧毁一个人的心智,B 博士的精神残缺是纳粹非人道统治的直接证明。

2. 备受欲望折磨而内心分裂者

《情感的迷惘》中的教授是典型的“双面人”:少年时因同性恋倾向遭嘲笑,成年后白天是受人尊敬的莎士比亚专家,夜晚却混迹于阴暗角落满足欲望。当他对学生“我”产生感情后,为避免将对方拖入黑暗,顽强克制欲望并主动结束这段关系。茨威格未嘲讽其性取向,反而着重刻画他在挣扎中展现的善良与克制,呈现人性在欲望与道德间的撕扯。

(三)人际关系不健康的残缺人物

健全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基石,而茨威格笔下许多人物因情感联结断裂陷入孤独:

1. 身为“多余人”被妻女冷落者

《一颗心的沦亡》中的老人一生为妻女奋斗,却从未得到爱与尊重。他逐渐沦为家庭的“摇钱树”,丧失主体意识。当他发现女儿的虚伪放荡后,精神世界彻底崩塌。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老人的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全被剥夺,他的死亡是对家庭冷漠最沉痛的控诉。

2. 为爱偏执至死不渝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人公,童年孤独封闭,13 岁时被作家 R的独特气质吸引,从此倾注一生偏执的爱。她不求回报,临终前才写下长信诉说一切。高尔基评价这一形象“以惊人的诚挚语调”震撼人心——她的偏执源于童年爱的缺失,这份“飞蛾扑火”的爱虽非理性,却在茨威格的笔下展现出悲剧性的崇高。

二、残缺人物的共同特征

茨威格笔下的残缺人物虽各有特质,却共享三大共性:

(一)平凡的生命底色

茨威格聚焦下层普通人,笔下人物多是女仆、工人、小职员等小人物,无显赫出身或惊人才华。《两个寂寞的人》中的残疾工人、《女仆勒波雷拉》中的女仆,都是被社会忽视的“畸零儿”。他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与心理,展现普通人的人性复杂——善良与残忍、高尚与卑劣并存,以个体命运折射社会现实。

(二)非理性激情的驱动

这些人物多被非理性激情裹挟:B 博士的偏执博弈、陌生女人的疯狂爱恋、教授的欲望挣扎,都源于无法抑制的本能冲动。茨威格将“情”与“欲”交织,在他们的极端行为中挖掘人性深处的渴望,既让读者震撼于其疯狂,又同情其困境。

(三)饱经忧患的灵魂

正如杨晓梅所言,“苦难是残缺人物最根本的标志”。勒波雷拉的毁灭、陌生女人的卑微、老人的绝望,都印证了这一点。他们在与残缺的搏斗中不断失落,既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压迫的产物,其苦难灵魂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三、塑造残缺人物的原因

(一)独特的个人经历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亲历两次世界大战,见证人性之恶;流亡期间接触各阶层人物,对被压迫者的苦难感同身受。这些经历让他敏锐捕捉到人性的脆弱与复杂,促使他通过残缺人物反思社会与战争的残酷。

(二)鲜明的文学主张

茨威格主张文学应“面向最广大的人民”,以同情理解普通人的痛苦。他将作品视为“通向人民的道路”,通过残缺人物展现对边缘群体的关怀,践行“纯人性”的宽容理念。

(三)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

作为弗洛伊德好友,茨威格深受精神分析学影响,聚焦“文明与本能的冲突”。他笔下人物的偏执、分裂,多源于本能被社会道德压抑——如陌生女人的爱、教授的欲望,都是“力比多”寻求释放的表现,揭示了文明规训对人性的扭曲。

四、残缺人物的文学魅力

茨威格打破传统对“圆满”的追求,以残缺人物展现独特审美价值:他通过残缺揭示人性的复杂性,证明善与恶可共存于一人之身;以个体悲剧反思社会压迫,赋予作品现实主义深度;更引导读者正视生命的缺陷——正是不完美,才让生命更真实、更具力量。

茨威格不愧“灵魂的猎手”,他在残缺人物身上倾注的人性洞察,使其作品跨越时代,至今仍以深厚的人文关怀打动读者。

参考文献:

[1] 韩耀成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集 [M]. 郑州 :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3.

[2] 张玉书. 茨威格小说集(中、下)[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3] 臧乐安等 . 三人书简——高尔基 , 罗曼·罗兰 , 茨威格书信集 [M].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4] 杨晓梅. 评石杰小说中的残缺人物形象[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5] 曹学庆 . 茨威格作品中的失败者形象探析 [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