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跨部门协作视角下的工程沟通管理优化策略

作者

谢聪聪

江苏万连家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

引言

当前,复杂工程项目的跨部门协作需求日益凸显,沟通管理作为项目成功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协同效率、风险应对及最终交付质量,但现有工程沟通管理常因部门壁垒、文化差异、技术工具不兼容等问题陷入“信息孤岛”困境,导致资源浪费、责任推诿及项目延误。从跨部门协作视角出发,通过系统分析工程沟通管理的现状与障碍,提出基于组织、人员、技术的三维优化策略,进而打破部门壁垒、提升沟通效率,为复杂工程项目的协同管理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一、跨部门协作视角下工程沟通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工程沟通管理的典型场景

1 项目启动阶段的需求沟通

工程项目启动阶段涉及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及供应商等多方主体,需通过结构化会议、需求调研问卷及原型演示等手段,对项目目标、功能需求、技术标准及交付时间等关键要素达成共识。然而,由于不同利益相关方对项目目标的理解存在差异,例如业主方关注投资回报率与功能实现,而施工方更关注技术可行性与成本控制,这种目标导向的冲突易导致需求定义模糊或频繁变更。

2 设计、施工、采购等阶段的协同沟通

设计阶段需通过跨部门评审会、BIM 协同平台等工具,确保技术方案与施工条件、材料供应的匹配性;施工阶段则依赖现场协调会、进度跟踪系统等机制,解决设计与实际施工的偏差问题;采购环节需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与物流协同机制,保障材料设备按时到场。然而,当前实践中存在" 阶段割裂" 现象:设计部门倾向于技术最优解而忽视施工可行性,采购部门因成本压力选择非合规供应商,施工团队因信息滞后导致返工。这种 " 线性思维 " 模式导致各阶段衔接不畅,形成资源浪费与工期延误的恶性循环。

3 变更管理与风险应对沟通

变更管理需建立标准化流程,涵盖变更申请、影响评估、审批决策及实施跟踪等环节,确保技术、成本、进度等维度的平衡。风险应对沟通则需通过风险识别、预警、处置与经验总结的闭环机制,提升项目韧性。然而,实践中变更管理常陷入 " 救火式 " 应急,缺乏系统性预防措施;风险沟通因责任主体不明确、信息共享不充分,导致风险预警失效。例如设计变更未及时通知施工方可能引发质量事故,供应商风险未纳入项目级应急预案则易导致供应链断裂。

(二)跨部门协作中的沟通障碍

1 组织层面

组织结构是影响跨部门沟通效率的深层因素。传统职能型组织易形成 " 部门墙 ",导致信息在层级间传递时被过滤或扭曲。例如,技术部门为规避责任可能夸大技术难度,商务部门为压缩成本则弱化质量要求。职责界定模糊进一步加剧沟通困境,如项目进度延误时,设计、施工、采购部门可能相互推诿责任。此外,绩效考核指标的冲突(如设计部门考核技术指标而忽视成本,施工部门考核工期而忽视质量)导致各部门行为目标偏离项目整体利益。

2 人员层面

语言能力差异不仅体现为专业术语理解偏差(如 " 结构安全系数 " 与 " 承载能力 " 的语义分歧),更表现为非语言沟通(如肢体语言、信息图表)的解读差异。文化冲突则源于不同专业背景的思维模式差异,如技术人员注重逻辑严谨性,而管理人员强调决策效率。信任缺失是跨部门协作的致命伤,其根源包括历史合作失败经验、信息不对称及利益分配不均。例如,施工方因担心设计变更被追溯责任而隐瞒现场问题,导致风险累积。

3 技术层面

技术障碍是数字化时代工程沟通管理的新挑战。信息平台不兼容导致数据格式转换成本高昂,例如CAD 图纸与BIM 模型需人工二次建模,影响协同效率。数据孤岛现象源于各业务系统独立建设,如进度管理系统与质量管理系统数据无法互通,形成 " 信息烟囱 "。工具使用障碍则表现为标准化程度不足,如不同部门采用不同版本的项目管理软件,导致数据无法集成分析。此外,技术工具的 " 功能堆砌 "(如 BIM 平台集成过多非必要功能)反而增加用户学习成本,降低工具使用意愿。

二、跨部门协作视角下工程沟通管理优化策略

(一)组织层面优化策略

1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首先,通过成立联合项目办公室(PMO)或跨部门协调小组,形成常设性协作平台。PMO 可整合项目全生命周期资源,统筹技术、商务、施工等部门的决策与执行,例如在需求变更时协调设计、采购与施工部门的联动响应。其次,制定标准化协作流程与工具,如采用 RACI 矩阵(Responsible、Accountable、Consulted、Informed)明确各阶段任务的责任主体与沟通路径,避免职责模糊导致的推诿现象。此外,可引入敏捷项目管理方法,通过每日站会、迭代评审等机制实现信息透明化,例如施工团队每日反馈现场问题,设计部门即时提供技术方案调整。

2 调整考核与激励机制

一方面,需将跨部门协作成效纳入绩效评估体系,例如在项目经理的 KPI中增加“协作满意度”指标,通过 360 度反馈机制收集上下游部门的评价。另一方面,设计团队奖励机制需突破单一部门维度,例如设立项目奖金池,根据跨部门协作成果(如工期缩短、成本节约)按比例分配;或推行荣誉表彰制度,对在协同创新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授予“协作之星”称号。此外,引入“非经济激励”手段,如优先晋升机会、跨部门轮岗资格等,激发员工协作意愿。

(二)人员层面优化策略

1 提升沟通能力

首先,需开展系统化跨部门沟通培训,涵盖非暴力沟通(NVC)与冲突管理两大维度。非暴力沟通强调以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为核心框架,例如通过培训使员工学会区分“事实描述”与“价值判断”,避免因主观臆断引发误解;冲突管理则聚焦于双赢策略,例如引导员工根据冲突情境选择合作、竞争、妥协等不同策略,而非简单回避或对抗。其次,可建立“沟通大使”制度,即每个部门指定一名具备协调能力的员工担任沟通枢纽,其职责包括跨部门信息传递、冲突调解及协作反馈。例如,在技术变更场景中,沟通大使需及时将设计部门的技术要求转化为施工部门可执行的指令,同时将现场问题反馈至技术部门进行方案优化。

2 构建信任文化

一方面,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人际信任,例如组织跨部门联合拓展训练、项目复盘工作坊等,使员工在非工作场景中建立情感联结,从而降低正式沟通中的防御心理。另一方面,推行透明化管理是构建制度信任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定期召开跨部门沟通会议(如周例会、专题研讨会),确保各方对项目进展、问题及风险有共同认知;建立共享项目文档库(如基于云平台的协作空间),实现技术资料、进度报告、成本数据的实时互通。例如,在供应链风险应对中,采购部门通过共享文档及时披露供应商异常信息,施工部门据此调整施工计划,这种透明化机制可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责任推诿”。

(三)技术层面优化策略

1 统一信息平台

首先,需部署集成化项目管理软件,例如建筑信息模型(BIM)与资源计划系统(ERP)的深度融合。BIM 通过三维模型集成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数据,使各部门在统一平台上共享空间信息、材料清单与进度计划,避免因数据格式差异导致的翻译误差;ERP 则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实现财务、采购、人力资源的协同管理,例如将施工进度与成本预算实时关联,使项目经理可动态监控资源分配合理性。其次,建立知识共享数据库是提升组织记忆力的关键举措,包括经验教训库与技术标准库的构建。经验教训库通过结构化存储历史项目中的问题案例(如设计变更导致的工期延误、质量缺陷),为新项目提供风险预警;技术标准库则系统化整合行业规范、企业标准及最佳实践,例如将不同地区的抗震设计参数、绿色建筑认证标准进行分类存储,便于跨地域项目团队快速检索。

2 引入智能化工具

首先,使用基础型 AI 辅助沟通工具可突破语言与效率障碍,例如智能语音转文字工具(如讯飞听见、腾讯会议语音识别)可将会议录音快速转化为文字记录,减少人工整理时间;模板化自动摘要工具(如 WPS 智能写作)则通过预设模板提取技术文档、施工日志的关键信息,例如将 50 页的施工方案压缩为 300 字摘要,便于跨部门快速理解核心内容。其次,开发轻量化实时协作平台是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动态协同的关键手段。共享文档工具(如腾讯文档、石墨文档)支持多人在线编辑与版本追踪,例如设计团队与施工部门可同时修改图纸说明,系统自动记录修改痕迹并生成变更日志;任务管理工具(如钉钉任务、飞书任务)则通过可视化看板展示任务状态(待办、进行中、已完成),并关联责任人、截止日期与交付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借助于对跨部门协作视角下的工程沟通管理优化研究,揭示了传统管理模式在复杂项目中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基于组织、人员、技术的三维优化策略。研究证实,通过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强化沟通培训、统一信息平台等措施,可显著提升协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如区块链等)在跨部门沟通管理中的应用潜力,以及跨文化背景下沟通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参考文献

[1] 李竞智 . 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J]. 散装水泥 ,2024, (06): 173-175.

[2] 金明晖 , 梁小巍 . 建筑工程管理中跨部门协同工作的提升路径 [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 2024 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下).中海建筑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杭州铧兆置业有限公司;, 2024: 157-158.

[3] 谈星辰 . 建筑工程管理现存问题及优化改进策略 [J]. 销售与管理 ,2024, (32): 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