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应用
韩晓倩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224007
摘要:支架式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衍生出来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统编版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老师们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搭建支架来助力他们克服作文的困难。在教学案例中,老师根据作文题目,给学生们提供写作思路、范文参考等框架,让他们一步一步地梳理自己的写作框架,积累自己的表达素材,解决自己没有话可写,也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自己的语言的问题,让学生的写作水平稳步提高,真正地体现出支架式教学在习作教学中的明显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支架式教学
引言:支架式是维果斯基提出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最近发展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牢牢地将学生放在了中心位置,老师们搭建临时的支撑框架,就像是给学生们搭建了一个阶梯,帮助他们稳步地朝着更高的认知层次迈进。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支架法让写作任务不再是一种抽象、模糊的概念,而变成了对学生进行准确、具体的写作指导和支持,详尽的写作思路,丰富的素材样本。降低了作文的难度,成功地激发了同学们潜在的写作激情,促进着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不断攀升,在写作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一、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搭建多样化的习作支架
问题支架
以统编版《爬天都峰》为研究对象,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启发思考的方法。“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攀登天都峰?”经过反思,学生们明白正是“我”在见到天都峰的陡峭之后,才有了一种向他人发起挑战的念头,从而为作文开头的写作提供了素材。老师问道:“这次登山,作家都写了什么重要的情节?”学生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陡峭的山路上,努力攀爬的自己,还有互帮互助的爷爷。细节才是作文的主要内容,也是最难的地方,那就是要将这个过程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攀登天都峰之后,作者有何感想?”同学们可以看出,这一段是点明主旨,升华感情的一段。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让学生对《爬天都峰》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对写作的要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理清了起因、经过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以后写出相似主题的文章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2.建议支架
在统编版教材的指导下,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当你写一篇关于“我爱你”的文章时,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了。教材中给出的“回忆那段美好时光”的建议非常实用。同学们可以打开记忆之门,去回忆自己和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点点滴滴。在书写爱的同时,请想一次自己生病时,爸妈一夜没睡,给自己量体温,给自己喂药,眼中的焦虑与温柔,都是满满的爱。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事件的整体性,按事件发展的先后次序,将前因后果清楚地交代出来。以我与一位友人争执后达成和解的案例为例,因为一本课外书籍发生了冲突,经历了冷战之后,两人的情绪都很低落,但在老师的帮助下,两人又和好了。在表达感情的时候,不能简单的把“我爱你”这两个字直接说出来,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侧面的衬托。在描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时,老师会不厌其烦地为他解答疑难杂症,在他的肩膀上轻轻一拍,以示鼓励,他心中涌动的暖意,正是他对老师的爱。细化事件并生动地表达,可以有效地减轻作文的难度,使同学们的创作灵感源源不绝地被激发出来,从而在作文的路上稳步前进。
3.图例支架和表格支架
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这一古文,教科书采取了一种直观而又机智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的理解。课本上是一只威风凛凛的卫鸟,展翅高飞。他的目光中透着一股坚毅,与传说中的精卫一模一样。书中说,炎帝的小女儿,在一次东海之行中被淹死了化作了一只精灵。它每天都在西山上采些小树枝小石头,孜孜不倦,立志要把东海填满,以免再有惨剧发生。
生动的插图,使同学们立刻把握到精卫意象的中心特点。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不仅能拓宽自己的思路,还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精神特质。许多同学说,精卫就像一名刻苦的运动员,不管训练多么艰苦,永不言弃。这样的多维思维指导,帮助学生对《精卫填海》进行多维解析,并对其本质进行精确的把握。同学们所写的故事,不但有丰富的情节,而且融合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显得更为鲜活。
4.例文支架
在《写日记》这一课中,教科书中所提供的“标准日记”范例。对学校体育活动所写的日志事宜要求来说,开头清楚地标明了日期、星期和天气,“特定日期星期X天气状况”的格式要求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日志中的时间元素。课文中学生们对比赛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今天学校举行了一次运动会,操场上非常的热闹。随着比赛的开始,运动员们像是一支利箭,在拉拉队的帮助下,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我去参加了一次跳绳竞赛,心情是紧张的,也是激动的。哨子一响,我就飞快地挥舞着绳索,双腿飞快地跳了起来,然后就听到了绳索的声音。”这一段描写细致而生动,用“冲了出去”、“拼命喊着”、“蹦蹦跳跳”等动词,生动地展示了比赛的动态,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语言展示的机会。范文很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今天的运动会真有意思!虽然有点累,但很开心,很有信心,很期待下次的活动。”通过阅读这些范例,学生可以明确地从格式规范到内容描述,从语言使用到情绪表达,从而能够很容易地掌握书写日记的技能,从而完成自己的日记创作。
(二)运用支架式教学的五步法
1.搭建支架
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指导框架。参照教科书《乡下人家》简易记叙文,提供了架构开头是要写的路,“我家旁边有一条曲曲折折的小道,初见之时,便为其纯朴之态所迷”;“顺着这条路,右边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原,上面有露水。”用一句话来抒发自己对这条路的感情:“我非常喜欢这条路,因为它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从课本上的插图和《田家四季歌》等文本中,提炼出“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等简单句子,让学生们能更好地描绘出这条路。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建构技能的构架。从《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教科书中汲取了诸如“点面结合”等优秀风景散文的写作技巧。在描述公路的时候,指导学生在描述公路的同时,也注重对局部的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它不但对公路上车辆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描述,还对一辆特殊的旧自行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学生通过阅读《花的学校》等阅读材料来积累美句,并模仿“潮湿的东风横原野,竹林里吹口笛”等拟人句子,让文章更加形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搭建思维的框架。与教科书中每一单元主题所包含的深刻含义相联系,在某些具有传统文化传承的单元中,可以让同学们从这条道路出发,去发掘它所承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含义。通过阅读《不懂就要问》,学习对马路后面的现象进行思考,比如对旧街改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所产生的作用等,提高文章的思维深度,满足他们更高水平的创作需要。
2.进入情境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要注意创设多种情景。用课本上的插图来表现各地区的特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海岛风光,《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季节变化,“每一处都有自己的路,如果行走其间,又会是什么样的风景?”让学生联想到不同的道路。再讲《司马光》中司马光与同伴嬉戏的院子小路,引起学生的深思:“如果你也走在这条小路上,你会与同伴发生什么趣事?”与教科书中的单元题目相联系,利用问题情境和写作背景,顺利地把学生带到了作文的情境中,让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动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让他们渴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3.独立探索
在运用现代化技术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景之后,通过对学生进行自我探究,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通过分组讨论,让同学们交流自己从音像资料中得到的启发,老师们为帮助学生搭建了各种各样的支架。设置一些问题例如:“这条路最特别的是什么?”“这条路上的人有什么故事?”搭建范本框架,选择统编版教材中描写景物、叙述精彩的段落,如《海滨小城》中的街巷描写,使学生从中学习到写作技巧。在支架的帮助下学生们开始了探索。学生根据问题的支撑,选定了乡间小路作为写作的目标,捕捉了小路的曲折,野花的灿烂。学生参照范本框架,模拟其动静相结合的技法,在描绘城市公路时,描绘了静止的高层建筑,也描绘了流动的汽车和行人。在探究过程中老师巡视引导,对于描述空虚的学生,建议回忆录像中的精美图片;对叙述混乱的,有助于理顺其逻辑。在老师的指导和支架的帮助下,学生们逐渐理清了自己的思绪,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向着优秀的写作目标稳步迈进。
4.协作学习
当同学们沉浸在《海滨小城》的情境中,灵感迸发时,老师趁热打铁,把同学们分为4-5个人一组,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集体研讨和互鉴。在这个小组里,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激动地向同学们介绍他所构想的都市道路,他描述了早上上班的人们匆忙的脚步,公交车的报站,还有早点摊的烟火,表现早晨的都市公路的紧张和活力。学生分享他对乡间小路的创意想法,他详细描述了黄昏时,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曲曲折折的小路上,牛群成群,农夫手持锄头,在地上拖出长长的影子。在沟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同学对怎样用更加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路边的建筑物感到困惑;也有人抱怨剧情节奏不够快,剧情拖沓。老师们在不同的团队中穿行,认真聆听。在语言表述上,老师要让学生回想录像中建筑物的特殊的细节,比如建筑物的线条和颜色,并鼓励学生使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叙述节奏方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互相借鉴,共同探讨,使自己的写作思想得以不断地改进,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5.效果评价
在《海滨小城》作文教学中,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造性。在对自己进行评估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了回顾。同学也许会这么说:“当我写一条城市公路的时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了。在教师给我的录像中,我渐渐地捕捉到了早晨高峰时的繁忙,像是上班族的匆忙步伐,汽车的鸣笛,让我学习了对生活的观察。我感觉对乡间公路的描述不够逼真,以后要多收集一些关于自然环境的词汇。”
在小组对个别的学习进行评估时,组员们表现得很活跃。一名学生对同伴说:你描写乡间小路上农夫的表情、行动,仿佛真能看出他们劳动后的疲倦与知足。如果能将农民们一天的劳动场景联系在一起,那就更精彩了。”教师的评估更多的是关注过程和绩效。老师会说,“在你的写作过程中,你能在课堂上主动引用材料,比如在城市街道上,建筑物的光线和光线的变化,都可以看出非常注重细节。在表现力上你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融入其中,让这条路具有独特的魅力。如果在语言使用中,多使用比喻、拟人等比喻,那么这条路的视觉效果就会更加强烈。
二、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支架法的应用效果是明显的,它的核心价值就是为学生构建了一条明确而具体的指导路径。通过精心设计的架子,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写作引导,这样的引导既细致又接近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大大减少了写作的难度,使学生们在完成习作任务的时候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支架法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逐步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并积极地去发掘语言的美,并乐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记录生活。这种从里到外的兴趣被激发,是学生不断进行写作的强有力的推动力。支架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员们可以学习自己的概念,组织语言,修改和精炼自己的作品。学生持续地把内在的思想转换成外在的书面表达,使其从思想向语言的平稳转换,使其写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结论
支架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要为学生搭好支架,帮助其跨过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域"。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五个步骤进行教学。创设情景,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播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确定目标,要清楚地写出这条路的特点和有关的情节。搭建思维导图框架,从外观、景物、人物活动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构思搭建范例框架,将教科书中的优秀景物记叙文片断展现出来,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写作技巧。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所学框架进行自主创造。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自我评估、互评和教师评估,使作文得到改进。多元化的支架和五步法相互补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以促进他们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支架理论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魏显勇.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07)
[2]小学语文习作指导支架的搭建与运用[J]. 丛龙梅.教学与管理,2023(20)
[3]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究[J]. 王颖.学苑教育,2022(23)
[4]支架式教学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探析[J]. 郭玉芳.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01)
[5]搭建支架,让学生习作“扬帆远航”[J]. 陈爱珠.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