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魏慧慧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南湖镇中心幼儿园 744603

(一)摘要

本文简述幼小衔接的政策背景(如“双减”政策下对“入学准备”的新要求),明确研究核心(学习品质对幼儿适应小学的重要性),说明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法、案例追踪法),总结主要实践策略(如在游戏、生活中培养专注力、坚持性等),强调学习品质培养对幼儿长远发展的意义。

(二)引言

1. 政策与现实需求:引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重点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要求,结合当前幼小衔接中“重知识准备(如识字、计算)、轻品质培养”的误区,说明研究必要性。

2. 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学习品质(如专注力、坚持性、好奇心)是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相比“提前学知识”,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帮助幼儿更快适应小学的课堂节奏、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3. 研究意义: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学习品质培养方法,推动幼小衔接从“知识衔接”向“能力衔接”转变。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 核心概念:

(1)幼小衔接:指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过渡阶段,幼儿在身心、学习、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衔接;

(2)学习品质:指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和个性特征,包括专注力、坚持性、好奇心、主动性、合作性等(引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定义)。

2. 理论支撑:

(1)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情感态度”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维度,学习品质属于“情感态度”范畴,影响幼儿对学习的持续投入;

(2)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挑战情境,能激发幼儿的“坚持性”(如引导幼儿尝试“稍微难点”的任务,在成功后增强自信)。

(四)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品质的现状与问题

1. 专注力不足:难以适应小学课堂节奏

(1)幼儿园阶段:部分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易分心(如玩手指、看窗外),持续专注时间短(不足15 分钟);

(2)衔接挑战:小学课堂多为 40 分钟的集体教学,专注力不足会导致幼儿跟不上教学进度。

2. 坚持性欠缺:遇到困难易放弃

(1)表现:在完成稍复杂的任务时(如拼 10 块以上的拼图、整理杂乱的玩具架),幼儿常说“我不会”“太累了”,主动放弃;

(2)原因:部分教师或家长过度“包办”(如幼儿拼图卡壳时直接帮拼好),未给幼儿“尝试- 失败- 再尝试”的机会。

3. 主动性缺失:依赖成人安排学习

(1)表现:幼儿习惯“等待指令”(如“老师没说可以看书,就不主动拿书”),很少主动提出“我想画一画”“我想知道这个玩具怎么玩”;

(2)影响:小学学习需要一定的自主规划能力(如课间自主整理书包、完成作业),主动性缺失会导致适应困难。

4. 合作性薄弱:集体学习中易冲突

(1)表现:在小组游戏中(如搭积木、角色扮演),幼儿常因“争抢材料”“不配合分工”发生矛盾,缺乏“商量”“分享”的意识;

(2)衔接挑战:小学课堂常涉及小组讨论、合作任务,合作性薄弱会影响学习效率。

(五)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实践策略

1.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学习品质培养

(1)专注力: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如“小医生看病”),通过“明确角色任务”(如医生需“认真听病人说症状”“记录病情”),延长幼儿的专注时间;设置“感官探索游戏”(如“听声音猜物品”“用手摸布袋里的玩具并描述”),训练幼儿的感官专注。

(2)坚持性:提供“中等难度”的建构游戏(如用积木搭“两层小房子”),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直接帮助,而是用提问引导(“你觉得哪块积木可以当房顶?试试把大积木放下面会不会更稳?”),鼓励幼儿反复尝试直至完成。

2. 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学习品质习惯

(1)主动性:创设“自主选择区”,如在晨间活动中提供“看书、画画、玩积木”等选项,让幼儿自主决定“今天玩什么”;鼓励幼儿“参与班级事务”(如“今天谁想当值日生整理图书?”“谁想帮老师分发餐具?”),增强自主意识。

(2)合作性:在生活环节中设计“合作任务”,如“两人一组抬水桶”“小组一起整理玩具架(每人负责一个区域)”,完成后引导幼儿讨论“我们是怎么合作的”“遇到争抢时怎么办”,总结合作方法(如“分工轮流”“互相帮忙”)。

3. 在教学活动中提升学习品质能力

(1)好奇心与探究欲: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如“小蚂蚁的家”),通过“提问引导”(“蚂蚁喜欢住在哪里?它们怎么找食物?”),鼓励幼儿用观察、绘画、实验等方式寻找答案(如在自然角养蚂蚁,每天记录其活动);提供“开放性材料”(如放大镜、温度计),支持幼儿自主探索。

(2)规则意识与任务意识:设置“小任务”(如“今天下午前,把自己的画贴到展示区”“区域活动结束后,把玩具放回原位”),用“可视化提醒”(如任务清单图画)帮助幼儿记住任务;通过“故事教学”(如《小熊上课不迟到》),引导幼儿理解“遵守规则能让大家都方便”。

4. 家园协同,构建一致的培养氛围

(1)家长观念引导: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向家长说明“学习品质比知识提前学更重要”,避免“提前教拼音、数学”的焦虑,建议家长在家中给幼儿“自主尝试的机会”(如让幼儿自己穿衣服、整理书包,即使慢一点也不包办)。

(2)家园同步策略:幼儿园与家长约定“一致的要求”,如幼儿园强调“玩具要归位”,家长在家也引导幼儿“玩完玩具放回原处”;共同记录幼儿的“学习品质小故事”(如“今天孩子主动帮邻居小朋友拼好了拼图”),在家园联系册中交流,及时强化积极行为。

(六)结论

本文总结了学习品质在幼小衔接中的核心作用(是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的“隐形能力”),强调培养需贯穿于幼儿园的游戏、生活、教学全过程,且需家园协同形成合力。最后指出研究的实践价值(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具体方法)及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 [Z].2021.

[2] 周兢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学习品质培养 [J]. 幼儿教育 , 2023(12):15-18.

[3] 刘焱. 幼儿园游戏与学习的关系: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J]. 学前教育研究 , 2022(03):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