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构件柔性生产线低碳化设计与智能调控技术研究
向松涛 柯善冰 潘晓宇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引言
各行各业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面临着迫切的减排压力。预制是可提高质量控制水平、改善环境性能、提高现场安全水平、减少劳动力需求和施工时间的可持续施工方法。传统生产线存在能耗高、柔性差等问题,亟需开展低碳化改造。本文基于对预制构件生产工艺的深入分析,结合智能调控技术的最新发展,系统研究柔性生产线的低碳化设计方案。通过构建数字孪生驱动的智能监控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动态优化,旨在解决效率与环保的矛盾,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研究选取典型生产线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预制构件柔性生产线概述
(一)预制构件生产流程与工艺
预制构件柔性生产线是指能够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的智能化制造系统,其核心在于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动态调度实现快速换产。传统预制构件生产流程主要包括原材料预处理、钢筋加工、模具组装、混凝土浇筑、养护脱模及成品检验六大环节。其中原材料采购需根据构件类型选择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和钢筋规格;加工制作阶段通过数控弯箍机等自动化设备完成钢筋骨架成型;模具系统采用快拆设计以适应构件尺寸变化;混凝土浇筑环节引入高精度布料机保证均匀性;蒸汽养护窑通过温湿度闭环控制优化固化周期;最终通过视觉检测系统判定成品质量。预制技术是将一定数量的建筑构件在得到良好控制的环境下制造,运输到施工现场,最后组装成建筑物,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二)柔性生产线的特点与优势
预制构件柔性生产线通过模块化设备布局和智能调控系统,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切换不同规格构件的生产,仅需调整程序参数即可完成模具更换和工艺适配,将传统生产线数天的转产时间压缩至小时级。这种柔性特质使单条生产线可同时生产墙板、楼梯、梁柱等多样化构件,有效应对建筑项目个性化需求。智能排产系统通过实时订单分析动态优化生产节拍,设备利用率提升 30% 以上。在预制构件领域,柔性技术解决了传统刚性生产线批量单一、库存积压的痛点,特别适合装配式建筑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同时为低碳化生产提供了设备共享和能耗优化的物理基础。
(三)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分析
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混凝土搅拌、蒸汽养护和机械设备运行三大环节,其中蒸汽养护环节能耗占比高达 40%‰ ,通常采用燃煤或燃气锅炉提供热源,单立方米构件养护能耗约 50-80kWh,碳排放强度达 35-50kgCO2 。混凝土搅拌站电力消耗约占 25% ,每方混凝土生产耗电 8-12kWh⨀ 。钢筋加工与运输环节通过柴油驱动设备,产生间接排放。全流程测算表明,传统预制构件生产碳排放约 120-180kgCO2/m3 ,其中养护工艺和原材料运输合计贡献超 70% 的碳排放量,这为低碳化设计明确了重点改造方向,需着力优化热工工艺与清洁能源替代。
二、预制构件柔性生产线低碳化设计
(一)生产线布局优化设计
生产线布局优化设计是实现预制构件低碳化生产的关键环节,通过采用 U 型单元化紧凑布局,可将物料运输距离缩短 40% 以上。基于工序关联度分析的设备集群布置方法,使混凝土浇筑站与养护窑的间距控制在15 米内,减少料斗车转运能耗。通过离散事件仿真验证,优化后的物流路径使生产线空载率下降 28% ,设备联动等待时间减少 35% 。某案例显示,采用热工设备集中布置方案后,余热回收管道长度缩减 62% ,年节省天然气消耗约 15 万立方米,相当于减少碳排放 320 吨。这种空间重构策略在不增加设备投入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生产过程的间接能耗。
(二)生产工艺与设备的低碳化选择
在预制构件生产中,生产工艺与设备的低碳化选择直接影响整体能效水平。采用高频振动密实技术可比传统振捣工艺降低 30% 的电力消耗,同时提升混凝土密实度。智能布料系统通过激光定位实现浇筑量精准控制,减少 5‰ 的材料浪费。新型聚氨酯复合模具相较钢模具减轻 60% 重量,使吊装能耗下降 45% 。重点推广低温蒸汽养护工艺,配合微波辅助固化技术,可减少 40% 的热能需求。在钢筋加工环节,伺服电机驱动的数控弯箍机比液压设备节能 25% 。这些低碳化选择通过设备迭代与工艺创新,实现生产能耗与碳排放的协同下降。
(三)能源回收与再利用系统设计
预制构件柔性生产线的能源回收与再利用系统可通过多级热交换网络实现综合能效提升。养护窑排放的 80-120℃余热经板式换热器回收后,可预热新进混凝土骨料,使蒸汽养护能耗降低 25% 。生产线屋顶设置光伏 - 雨水一体化收集系统,年均可回收雨水 3000 立方米用于混凝土搅拌与设备冷却,减少自来水消耗 40% 。钢筋加工中心的液压系统加装蓄能器,可回收制动能量并转化为启动动力,节电率达 18% 。通过构建 " 废气 - 废水- 废热" 三位一体的回收体系,使生产线综合能源利用率提升 35% 以上,显著降低外部能源输入需求。
三、预制构件柔性生产线智能调控技术
(一)生产线智能监控系统设计
生产线的实时监控模块通过图形化界面展示生产线的实时状态,包括设备运行情况、生产进度和质量检测结果等。系统部署 200+ 个高精度传感器节点,实时采集振动台振幅、养护窑温湿度、布料机流量等 30 类工艺参数,采样频率达 10Hz 。采用 5G 边缘计算网关实现毫秒级数据回传,结合数字孪生平台构建三维可视化监控界面。深度学习算法对能耗数据流进行实时分析,自动识别异常耗能工况,预警准确率达 92% 。例如,自动化钢筋生产线和混凝土自动化生产线的对接,使得指挥人员无需亲临生产现场就能对各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远程指挥和控制。
(二)生产过程智能优化调控策略
预制构件柔性生产线的智能优化调控系统采用多目标协同决策模型,通过实时采集的 300+ 项生产数据流,动态优化设备运行参数与生产节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调度算法每 15 分钟更新一次生产序列,使模具切换时间缩短 40% ,设备空转率下降至 5% 以内。混凝土养护环节应用模糊PID 控制技术,根据构件厚度智能调节蒸汽温度曲线,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降低热能消耗 28% 。能源管理模块通过负荷预测自动切换光伏 / 电网供电模式,谷电时段储能系统充电效率达 95% 。这套策略使生产线综合能效提升 22% ,单班次碳排放减少1.2 吨,实现生产效益与低碳目标的动态平衡。
结语
本研究提出的预制构件柔性生产线低碳化设计与智能调控技术,通过系统集成与优化实现了生产效率与环保性能的协同提升。实践表明,智能调控技术的应用可使生产线综合能耗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然而,初始投资较高、数据融合复杂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低成本传感器开发、跨系统协同优化算法改进,以及新型清洁能源在生产过程中的深度应用。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显现,智能低碳生产线将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印江,王海宁,张宏.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电动运输碳排放量计算技术和方法研究城市住宅 . 2021 ,28 (07) :16.
[2] ZHANG X L,SKITMORE M,PENG Y.Exploring the challengesto industrialized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4(41):176-184.
[3] 张海博,王辉,张军 . 基于智能化的预制构件生产系统设计 [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 2025 ,61 (02) :15.
[4] 王备 . 潘微 . 张亚东 . 基于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建造管控系统 [J]. 中国科技信息 . 2025 (12)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