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土植物在海绵城市园林工程中的配置技术

作者

邹亨益

淄博北控城市服务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凸显,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举措。园林工程作为海绵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其植物配置直接影响海绵城市功能发挥。乡土植物长期适应本地自然环境,具有抗逆性强、养护成本低、生态兼容性好等特点,在海绵城市园林工程中应用潜力巨大。

一、乡土植物在海绵城市园林工程中的应用优势

(一)良好的生态适应性

乡土植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能很好地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水文等环境条件,抗病虫害能力强,在海绵城市园林工程中易存活。例如,我国北方地区的侧柏,耐旱耐寒,能在降水较少、冬季寒冷的环境中正常生长,无需大量人工干预,降低了工程后期养护难度与成本,保障海绵城市园林工程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为工程发挥生态功能奠定基础。

(二)显著的生态效益

乡土植物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突出。其发达的根系能有效截留、渗透雨水,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契合海绵城市“渗、滞、蓄、用、排” 的功能要求。像芦苇、香蒲等乡土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净化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水环境。同时,乡土植物能为本地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提升海绵城市整体生态价值。

(三)经济与社会效益兼顾

从经济角度看,乡土植物多可在本地采集或培育,苗木获取成本低,且后期养护管理简单,减少了化肥、农药及灌溉用水的投入,降低海绵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与运营成本。从社会效益而言,乡土植物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如南方的樟树、北方的国槐,将其应用于园林工程,能营造具有地方辨识度的景观,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二、乡土植物在海绵城市园林工程中的配置技术

(一)根据园林工程功能区域合理选择乡土植物

滞留区域:滞留区域(如植草沟、下沉式绿地)主要功能是滞留雨水、减缓径流速度。配置时应选择耐涝性强、生长迅速的乡土植物,如狗牙根、结缕草等草本植物,其匍匐茎能快速覆盖地表,减少雨水冲刷,同时根系可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搭配低矮的灌木如紫穗槐,既能增强滞留效果,又能丰富景观层次。

净化区域:净化区域(如生物滞留设施、人工湿地)核心功能是净化雨水水质。需选择吸附污染物能力强、耐水性好的乡土植物,水生植物优先考虑芦苇、香蒲、菖蒲等,它们能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还可通过微生物协同作用分解有害物质。同时,配置旱柳、垂柳等耐水乔木,其根系能深入水体,进一步提升净化效果,且乔木的遮荫作用可抑制藻类生长。

渗透区域:渗透区域(如渗透铺装周边、渗透塘)重点是促进雨水下渗。应选用耐旱、耐贫瘠且根系发达的乡土植物,如紫花苜蓿、沙打旺等草本植物,根系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雨水下渗速率。搭配侧柏、油松等耐旱乔木,形成乔草结合的植物群落,在保障渗透功能的同时,提升区域绿化覆盖率。

(二)遵循科学的配置原则

适地适树原则:结合海绵城市园林工程各区域的土壤质地、水分条件、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选择与之匹配的乡土植物。例如,在土壤黏重、排水较差的区域,选择耐涝的枫杨、池杉;在光照充足、土壤干燥的区域,配置耐旱的酸枣、枸杞,确保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生态功能。

生态多样性原则:避免单一植物配置,构建多物种、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如乔木选择国槐、白蜡,灌木搭配金银木、丁香,草本种植鸢尾、萱草,形成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多样化的植物配置能提高群落抗干扰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为生物提供丰富的生存空间。

功能与景观协同原则:在满足海绵城市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注重植物景观效果。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选择不同花期、叶色的乡土植物,如春季配置樱花、海棠,夏季种植紫薇、荷花,秋季选用银杏、黄栌,冬季保留侧柏、黑松等常绿树,实现四季有景。同时,合理规划植物布局,通过乔灌草的高低搭配、色彩组合,营造美观、舒适的园林景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三)优化配置技术细节

植物密度控制:根据植物生长特性与工程功能需求,合理确定植物密度。在滞留、渗透区域,草本植物种植密度以覆盖地表为宜,一般为 20 -30 株 / 平方米,避免过密影响雨水下渗;乔木种植间距根据树种冠幅确定,如国槐、白蜡等乔木,间距控制在 5 - 8 米,确保树木生长空间充足,同时不影响周边植物生长与雨水渗透。

种植方式选择:采用多样化的种植方式,提升配置效果。在生物滞留设施中,采用丛植方式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每丛 3 - 5 株,间距1 - 1.5 米,利于植物生长与水质净化;在下沉式绿地,采用片植方式种植狗牙根、结缕草等草本植物,快速形成绿地覆盖;乔木采用孤植或列植方式,孤植可突出树木景观特色,形成整齐的绿化景观。

三、乡土植物在海绵城市园林工程配置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土植物筛选体系不完善:目前,缺乏针对海绵城市园林工程需求的乡土植物筛选标准,部分地区对本地乡土植物资源调查不全面,导致在配置时难以精准选择符合工程功能与环境条件的植物,影响配置效果与工程质量。多数海绵城市园林工程中,乡土植物配置仍以传统绿化模式为主,未能充分结合海绵城市 “渗、滞、蓄、用、排” 的功能要求,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未能有效协同,难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需求。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部分工程忽视乡土植物后期养护,存在灌溉不合理、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问题。虽然乡土植物抗逆性强,但在海绵城市特殊的水文环境下,易导致植物生长不良。

(二)解决对策

建立完善的乡土植物筛选体系:加强本地乡土植物资源调查,详细记录植物的生态特性、生长习性、抗逆能力等信息,建立乡土植物资源数据库。结合海绵城市园林工程各区域功能需求,制定科学的筛选标准,从耐旱性、耐涝性、净化能力等方面对乡土植物进行综合评价,为植物配置提供精准依据。深入研究海绵城市功能要求与乡土植物特性的结合点,创新配置模式。例如,构建 “乔木 + 灌木 + 草本 + 水生植物” 的复合型植物群落,在提升雨洪调蓄、水质净化能力的同时,丰富景观层次。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适合的配置模式。

结束语

乡土植物凭借独特的优势,在海绵城市园林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科学的配置技术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本文从应用优势、配置技术、问题与对策三方面展开研究,为海绵城市园林工程乡土植物配置提供了思路与方法。然而,乡土植物配置技术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金兰 .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改造工程中园林植物的应用及策略分析[J].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4(9):52-54.

[2] 赵利国 . 绿化植物种植施工技术在城市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4(1):0087-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