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新形势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路径

作者

赵建武

云南金鼎锌业有限公司 云南省怒江州 671401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和任务。本文旨在探究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以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1. 现状分析

1.1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快速发展及人口持续增长的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气候变化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等,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退化,森林砍伐、湿地萎缩等现象频发。同时,新兴产业如电子废弃物处理、新能源开发等带来新的环境问题,电子垃圾中的重金属污染、新能源生产中的生态破坏等亟待解决。此外,公众环保意识虽有所提升,但仍未形成广泛且深入的环保行动,环境保护在多元利益博弈中推进艰难,这些都对生态环境保护构成巨大压力,考验着各国的治理能力与智慧。

1.2 污染治理现状与问题

当前,污染治理工作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推进,取得一定成效。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许多城市通过加强工业废气排放管控、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如部分城市的 PM2.5 浓度显著下降。水污染治理中,污水处理厂建设不断加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逐步提高。然而,污染治理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地区工业污染治理不彻底,偷排漏排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一些小型企业,环保设施简陋,监管难度大。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新的治理难点,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同时,治理技术的区域差异明显,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导致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1.3 新技术、新模式对环保和治理的影响

新技术、新模式为环保和污染治理带来深刻变革。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精准监测污染源,利用数据分析预测污染趋势,为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物联网实现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提升环境监测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在模式方面,绿色金融模式兴起,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企业发展。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中得到推广,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提高污染治理效率。但新技术、新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挑战,如技术成本高、数据安全问题以及模式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需要不断创新产品的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突破资源循环与环境控制等技术,以加速可再生循环进程,有效保障在材料与装备等方面实现有效供给与高效、清洁、可再生的循环利用,以充分发挥其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2. 路径探讨

2.1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环境保护路径

绿色发展理念为环境保护指明方向。首先,在产业发展上,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能,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例如,钢铁行业推广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废气排放。其次,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大对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服务功能。再者,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理念,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优先选择公共交通,从消费端减轻环境压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

2.2 治理污染的技术与政策路径

在污染治理中,技术与政策相辅相成。技术上,加大环保技术研发投入,重点攻克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水污染生态修复、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等关键技术难题。例如,研发高效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解决大气复合污染问题;推广生物修复技术,改善土壤污染状况。政策方面,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污染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促使企业主动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同时,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新技术、新设备,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为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与产业保障,全方位提升污染治理能力与成效。

2.3 社会参与与国际合作的路径选择

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是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社会参与方面,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积极投身环保事业。社会组织可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监督企业环保行为。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公众可通过举报污染行为、参与环保志愿活动等方式,为环保贡献力量。在国际合作上,各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加强环保技术交流与共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与资金支持,携手推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3. 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地区、群体给予经济补偿,对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主体收取相应费用,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可针对森林、流域、草原等不同生态系统制定差异化补偿方案。例如,在流域生态补偿中,下游受益地区向上游生态保护地区支付补偿资金,激励上游地区加强水资源保护。同时,明确补偿标准、资金来源与使用方式,确保补偿资金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促进生态保护者的积极性,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保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3.2 绿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共进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如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态农业等。新能源产业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节能环保产业为其他行业提供节能减排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确保产业项目符合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鼓励绿色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等手段,实现绿色产业发展壮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在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探讨合适的路径和策略,可以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文期刊

[1]王明,李红.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路径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21(3): 56-63.

[2]张伟,刘芳. 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应用与污染治理探讨[J]. 生态环境保护,2020(5): 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