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机械加工工艺改进与优化
刘安军
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在智能制造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机械加工工艺面临效率、精度与可持续性等多重挑战。本文聚焦智能制造与机械加工工艺的深度融合,系统分析了当前工艺流程中的技术瓶颈,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及实时数据反馈的工艺改进与优化策略。首先,通过构建工艺过程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切削参数动态仿真与热变形预测,减少试错成本;其次,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优化工艺参数组合,结合深度学习模型预测加工质量,提升决策智能化水平;最后,依托工业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建立加工过程实时监测系统,实现工艺参数的自适应调整。本文成果为机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技术路径参考,对推动工艺创新、实现绿色高效生产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械加工工艺;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优化
引言: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下,智能制造技术正重塑机械制造业的竞争格局。传统机械加工工艺依赖经验决策与试错法,存在加工效率低、质量波动大、资源利用率不足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高端装备制造的精度与柔性需求。随着工业物联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智能制造为工艺优化提供了全新范式:通过构建虚拟仿真模型实现工艺参数动态调优,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挖掘数据背后的工艺规律,借助实时监测系统实现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
1.智能制造与机械加工工艺理论基础
智能制造与机械加工工艺的融合,本质上是先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协同,其理论基础涵盖多学科交叉领域。智能制造以工业物联网(IIoT)、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为核心技术支撑,通过构建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虚实映射,实现生产全要素的数据感知、实时分析与智能决策。其中,工业物联网通过传感器网络与边缘计算技术,实现设备状态、工艺参数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数字孪生技术则基于多物理场建模与仿真,对工艺过程进行动态预测与虚拟验证,降低试错成本;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通过挖掘海量加工数据中的隐含规律,优化切削参数、预测刀具磨损,并构建自适应控制策略。机械加工工艺的理论基础则聚焦于工艺参数优化、加工精度控制及资源效率提升,涉及切削力学、热力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传统工艺依赖经验公式与试切法,而智能制造通过数据驱动模型,将工艺知识转化为可量化的算法参数,例如基于遗传算法(GA)或粒子群优化(PSO)的工艺参数全局寻优,以及利用神经网络预测加工表面粗糙度与残余应力。此外,智能制造还强调工艺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通过实时反馈机制调整加工路径或进给速度,以应对工件材料不均、设备振动等不确定性因素。两者的结合突破了传统工艺的静态、经验性局限,形成了“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控制体系,为机械加工工艺的智能化跃迁提供了理论框架与技术路径。
2.机械加工工艺现状与问题分析
当前机械加工工艺在智能制造转型中面临显著挑战,其现状与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效率与可持续性三个维度。传统工艺仍高度依赖经验决策与试错法,导致工艺参数优化周期长、加工精度波动大,难以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对尺寸公差、表面质量的严苛要求。例如,在航空航天复杂零部件加工中,因切削参数选择不当引发的刀具磨损加剧、热变形失控等问题,直接导致废品率居高不下。此外,工艺设计流程中多部门协同不足,工装夹具重复设计、工艺路线冗余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设备利用率低(平均OEE仅为60%~70%)与能耗浪费。从技术瓶颈看,现有工艺知识库缺乏动态更新机制,难以适配新材料(如复合材料、钛合金)的加工特性;多源异构数据(如设备状态、环境参数)的融合分析能力不足,限制了工艺优化的深度。智能化转型中,企业普遍面临“数据孤岛”与“算法落地难”双重困境:一方面,传感器部署碎片化导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支撑高精度模型训练;另一方面,AI算法与工艺场景的适配性不足,例如深度学习模型在小样本、强噪声环境下的泛化能力较弱。
2.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工艺改进策略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工艺过程动态模型,通过虚拟仿真实现切削参数、工装设计及加工路径的预验证,减少物理试错成本。例如,利用有限元分析预测刀具热变形与残余应力分布,优化切削用量组合,提升加工精度稳定性。其次,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工艺参数的智能寻优,通过机器学习挖掘历史数据中的工艺规律,构建加工质量预测模型(如基于神经网络的表面粗糙度预测),并结合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等全局搜索技术,动态生成最优工艺方案。此外,依托工业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构建实时数据采集与闭环控制系统,对设备状态、振动信号及加工力等关键参数进行在线监测,通过自适应算法实时调整进给速度、切削深度等参数,以应对材料不均、刀具磨损等不确定性因素。同时,推动工艺知识库的智能化升级,将专家经验、工艺手册与实时监测数据融合,形成可自主进化的工艺决策支持系统。最后,通过柔性制造系统(FMS)与自动化设备的集成,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工艺快速切换与资源高效配置。这些策略通过技术融合与流程再造,推动工艺优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为智能制造落地提供关键支撑。
3.工艺优化实施路径与关键技术
工艺优化的实施需依托技术集成与流程重构,构建“数据感知-智能决策-精准执行”的闭环体系。实施路径上,首先需建立工艺数字化平台,整合设计、加工、检测等环节的数据流,通过统一数据接口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分析。例如,基于工业物联网(IIoT)部署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设备状态、切削力、振动等参数,结合边缘计算技术完成数据清洗与特征提取,为工艺优化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其次,开发工艺知识图谱与专家系统,将工艺手册、经验规则转化为结构化知识库,并嵌入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动态更新,例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挖掘加工参数与表面质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形成自适应的工艺推荐机制。关键技术层面,数字孪生技术是核心工具,通过构建工艺过程的虚拟镜像,实现切削热、残余应力等物理场的动态仿真,预测工艺缺陷并优化参数组合;人工智能算法(如强化学习)则用于在线优化,根据实时反馈调整加工策略,例如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平衡加工效率与质量成本。此外,柔性制造系统(FMS)的集成至关重要,需通过自动化物流、智能调度算法实现设备集群的协同作业,提升工艺路线的灵活性与资源利用率。绿色制造技术的融合也不可或缺,例如基于能耗监测模型优化工艺路径,减少空载能耗与切削液排放。最终,通过虚实映射、智能决策与动态调整的技术闭环,推动工艺优化从局部改进向全局协同跃迁,实现加工效率、质量与可持续性的多维提升。
结论
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加工工艺的改进与优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构建了数据驱动与虚实融合的工艺优化框架,验证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及实时反馈控制技术在提升加工效率、保障质量、降低资源消耗上的成效。其核心机制在于: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动态仿真工艺过程并预测缺陷,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工艺规律,依托工业物联网构建实时闭环控制系统,形成“感知-决策-执行”的智能化管理体系。随着5G、边缘智能等技术发展,工艺优化将向自主化、自适应方向演进,需关注多物理场耦合建模等前沿技术。建议企业以工艺数字化平台为载体,加速技术集成与人才储备,推动工艺创新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为智能制造的全面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
参考文献
[1]许子桐. 精密加工技术与农业机械制造工艺的研究 [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 (01): 79-82.
[2]黄梁. 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中的机械加工工艺分析 [J]. 模具制造, 2024, 24 (12): 197-199.
[3]王丽霞. 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4, 53 (09):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