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段表现性评价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余小斌
重庆市丰都县实验小学校 408200
引言:小学高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过渡期,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数学知识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显著提升,在此阶段传统的以分数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在问题解决、数学交流、推理能力等方面的动态发展过程,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在真实或模拟任务中的实际表现,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其数学核心素养,然而当前小学数学高段的表现性评价仍处于探索阶段,工具开发不足,应用策略不成熟,所以深入研究小学数学高段表现性评价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有助于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也为落实“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教育理念提供实践支撑。
一、小学数学高段评价现状
(一)评价方式以纸笔测试为主,缺乏过程性关注
当前小学数学高段的评价方式仍以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纸笔测验为主,评价内容多集中于计算能力、概念记忆和解题技巧等可量化指标,这种评价模式虽然便于操作和统计,但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数学探究、合作交流、问题建模等方面的真实能力,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会不会做”,而忽视“为什么这么做”“如何思考的”等思维过程。
(二)评价内容偏重知识技能,忽视核心素养培育
尽管新课标强调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评价内容仍多局限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知识模块的掌握情况,对“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的测评不足,教师在设计评价任务时较少设置开放性、探究性问题,学生缺乏表达观点、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
(三)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目前小学数学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缺乏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机会,这种单向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削弱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即使在课堂提问或作业批改中教师的反馈也多以对错判断为主,缺乏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情感支持。
二、小学数学高段表现性评价工具的应用策略
(一)设计真实情境任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表现性评价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评估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抽象思维能力,设计贴近其生活经验的任务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真实情境任务应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综合性,能够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
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单元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我是小小理财师”任务:假设你有 1000 元压岁钱,需要在银行定期存款、购买基金或存入余额宝中做出选择,请调查不同理财方式的年化收益率并计算一年后的收益,最后写一份理财建议书,该任务考查学生对百分数计算的掌握,还涉及数据收集、比较分析和决策能力,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调研过程、审阅建议书内容、组织小组汇报等方式全面评估其数学素养。
(二)制定清晰评价量规,提升评价客观性与指导性
评价量规是表现性评价的核心工具,它通过明确的评价维度、等级描述和评分标准使评价过程更加透明、公正,一个科学的量规应包含“任务完成度”“思维逻辑性”“表达清晰度”“合作参与度”等多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置不同等级的具体行为描述,帮助教师和学生清晰了解期望目标。
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教师可设计“设计一个环保包装盒”任务,并配套使用评价量规,量规包括“结构合理性”(如是否考虑容积与材料节省)、“计算准确性”(如表面积、体积计算是否正确)、“创意表达”(如设计图是否清晰、说明是否完整)等维度,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先依据量规进行自评,再由教师和同学互评,最后教师结合量规反馈具体改进建议,如“你的包装盒容积设计合理,但表面积计算有误,建议重新核对长宽高数据”,这种基于量规的评价提升了客观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三)融入课堂观察记录,捕捉学生动态表现
课堂观察是表现性评价的重要数据来源,它能够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思维火花和合作互动等动态信息,教师应设计结构化的观察记录表,聚焦关键能力指标,如“提出问题的深度”“倾听他人意见的态度”“使用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等,通过持续、系统的观察形成对学生综合表现的全面画像。
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教学中教师组织“测量旗杆高度”
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影子长度与物体高度的比例关系进行实地测量,在此过程中教师使用观察记录表,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主动提出“如何确保影子测量的准确性”“不同时间影子长度是否变化”等问题,是否能与同伴有效分工、协作记录数据,是否能用比例式表达测量原理,观察记录为后续评价提供依据,也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或困惑点,适时介入引导,实现“评价即教学”的融合。
结论:
小学数学高段的表现性评价是评价方式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面对当前评价方式单一、内容偏窄等问题开发与应用科学的表现性评价工具显得尤为迫切,通过设计真实情境任务、制定清晰评价量规、融入课堂观察记录等策略,教师能够更全面、动态地评估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表现性评价工具的系统开发与教师专业培训,推动评价从“甄别选拔”向“促进发展”转型,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教育目标,为小学数学高段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陆海英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及其应用 [J]. 电脑校园 ,2023(9):8591-8592.
[2] 吴梅桑 . 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D]. 集美大学 ,2024.
[3] 蒋雪松.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4(35):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