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与功能性融合研究
刘燕
南京市园林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绿地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态效益与居民的生活品质。城市公园绿地不仅承担着改善城市环境、调节微气候、提升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还具备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文化展示等多重社会功能。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景观设计中实现生态性与功能性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前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课题。
1. 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概况
城市公园绿地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以自然或人工植被为主体,具备生态、景观、休闲与公共服务功能的开放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设计不仅关乎城市的美观形象,更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交往等多重职能。景观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规划与艺术手法,合理组织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小品及道路铺装等要素,创造出既符合生态规律又满足人类活动需求的空间环境。
从发展历程来看,城市公园绿地的设计理念经历了由单纯追求形式美学到注重生态功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演变过程。早期的传统园林设计多以观赏性为主,强调对称布局与人工造景,服务对象主要为特定阶层。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20 世纪以来,公园绿地逐渐向大众开放,并更加重视生态保护与多功能融合。特别是近年来,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低碳景观等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公园向生态化、功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当前,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正朝着系统整合、低影响开发、人本关怀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不断演进,成为构建宜居城市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
2. 生态性在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生态性是现代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核心,强调在满足人类使用需求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并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生态性设计不仅体现在植物配置和景观元素的选择上,更贯穿于整个空间布局与技术应用之中。
在植物配置方面,生态性表现为优先选用乡土植物,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自然式植物群落。通过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合理搭配,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增强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减少对人工草坪和外来物种的依赖,降低养护成本和水资源消耗。
雨水管理与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入,是生态性设计的重要体现之一。通过设置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生态湿地、植草沟等绿色基础设施,实现雨水的渗透、滞留、净化与再利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提升绿地的生态调蓄能力。
生态性设计还注重能源节约与可持续材料的应用,如使用太阳能照明、可再生铺装材料、本地建材等,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浪费。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生态性在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中得以全面体现,为构建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3. 功能性在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功能性是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维度,强调空间布局与设施配置应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日常使用需求,提升公共空间的服务能力和人性化水平。现代城市公园不仅要具备生态价值,更应成为集休闲、健身、社交、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切实服务于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和城市社会功能的完善。
在空间组织上,功能性体现在对不同人群活动需求的精准回应。通过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如儿童游乐区、老年人活动区、运动健身场地、安静休憩区及开放草坪等,形成层次分明、动静分区的空间结构,使各类人群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场所,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同时,结合地形与植被布局,营造半封闭与开敞相结合的空间形态,增强使用的舒适性与私密性。
在基础设施配置方面,功能性设计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与便捷可达。例如,设置无障碍通道、导引标识系统、遮阳避雨设施、休息座椅、照明设备以及智能化管理系统等,提升公园的可达性、安全性和使用便利性。特别是适老化与儿童友好型设计的引入,使公园能够更好地服务全龄段人群。
城市公园绿地还承担着文化展示与社会交往的功能。通过设置文化雕塑、主题广场、展览空间或举办节庆活动等方式,赋予绿地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互动属性,增强公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此外,部分公园还融入科普教育元素,如建设植物认知园、生态展示区等,使其兼具生态教育与
公众参与功能。
4. 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中生态与功能的融合路径
在现代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中,生态性与功能性不再是相互割裂的设计目标,而是需要协调统一、有机融合的核心要素。实现两者的融合,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又要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提升绿地的综合服务效能。
在设计理念层面,应坚持“生态优先、功能适配”的原则,将生态保护作为基础,以功能性需求为导向,构建可持续、可使用、可感知的景观空间。例如,在植物配置上,采用以乡土植物为主、结构多样的自然群落,不仅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合理的空间组织,为市民提供遮荫休憩、亲近自然的绿色场所。
在空间布局方面,应注重多功能复合型绿地的构建,使生态空间与活动空间相互渗透。例如,将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生态设施与儿童游乐区、健身步道等功能区域结合设计,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率和趣味性。此外,利用地形起伏与植被分隔,营造既具生态价值又能满足不同人群活动需求的弹性空间。
在技术手段上,应积极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与低影响开发(LID)策略,如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植草沟等,实现雨水管理与公共活动空间的有机结合。这不仅提升了绿地的生态调节能力,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加舒适、安全的户外环境。
在公众参与与长效管理方面,应通过设置科普展示区、互动装置等方式,增强市民对生态知识的认知与体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建立完善的维护机制,确保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在长期运营中持续发挥作用。通过以上路径,城市公园绿地能够在生态与功能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真正成为兼具环境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
结论
生态性与功能性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设计实现有机统一。在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以生态为基础、以功能为导向,通过自然要素的有效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整合以及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构建既具生态价值又能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的公共绿地空间。同时,公众参与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也至关重要,有助于保障公园绿地在长期使用中持续发挥生态效益与社会服务功能。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公园绿地的设计应更加注重生态与功能的协同创新,为打造宜居、绿色、韧性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荀方兵 . 基于交互理念下的北京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D]. 东北电力大学 , 2023.
[2] 孙丽 . 高密度城市影响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D]. 南京林业大学 , 2016.
[3] 谢文佳 . 城市综合公园改造中景观的保留与优化 [D]. 东北农业大学 , 2014.
[4] 毛利虹 . 城市公园滨水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D]. 西南交通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