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县级中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策略探析
杨成春
怒江州民族中学
引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文化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发展状况关系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县级中学是边疆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关键环节,肩负培养少数民族青少年成长成才重任。然而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因素影响,边疆县级中学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聚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县级中学,尤其关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现状,探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希望能够促进边疆教育质量提升,推动教育公平实现。
重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县级中学发展现状调研,教学条件落后问题严
部分学校甚至未能配备专门科学实验室或信息技术教室,严重制约学科教学水平提升,多媒体教学资源匮乏,互联网接入受限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难以落实,教师仍以传统板书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需求。图书馆藏书量普遍不足,缺少适合少数民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水平图书,无法激发学习兴趣。体育场地设施简陋,器材老化严重体育课程难以正常开展。学生住宿条件简陋,宿舍拥挤现象突出,大部分县级中学采取寄宿制管理模式,学生来自偏远乡村,因交通不便需住校。然而调研发现很多学校宿舍建筑年代久远,住宿环境简陋,通风采光条件较差,冬季取暖夏季防暑设施不完善,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食堂餐饮质量参差不齐,营养搭配欠科学难以满足青少年成长营养需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缺乏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编写教材。现有教材内容与民族地区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案例选取主要来自内地城市,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常因缺乏补充资料而感到教学准备困难,课堂活动设计单一。学校图书馆几乎没有专门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辅助读物,无法满足教师备课需求与学生延伸学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多数学校互联网接入速度慢,稳定性差,甚至部分学校仅行政办公区域有网络覆盖,教学区网络信号微弱。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多媒体教学能力不足。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缺失,教师获取优质教学资源渠道受限,难以开展线上教学活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面临巨大挑战,许多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无法配备学习设备或居住地区网络信号覆盖不到位,严重影响教学进度与质量。
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县级中学师资建设策略,本土化培养模式构建
加强地方部门与高等师范院校协作,设立边疆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招收本地高中毕业生进入师范院校学习,毕业后返乡任教,既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又确保教师熟悉本地语言文化环境。推行高校导师与中学指导教师双导师制培养机制,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安排师范生回当地中学实习至少一学期,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增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课程,组织参与民族文化调研活动提升文化敏感性。构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整合培训资源引入高校专家定期指导,建立县域内教师学习共同体。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考核内容,提高边疆教师待遇,设立教学创新奖励激发职业成长动力。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珍惜师生情谊为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可实施本土化教学改进方案。教师收集整理当地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尊师重教典故与谚语,如彝族马看奋蹄,人看言行谚语,编入教学材料,让学生感受本民族尊师传统。结合当地民族教育发展史,邀请本民族老教师走进课堂,讲述边疆教育变迁历程与师生情谊故事,增强情感共鸣。教学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方式,关键概念用民族语言解释,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设计我与老师结对子活动,鼓励学生与任课教师建立一对一交流机制,每周固定时间进行学习生活交流。组织我心目中好老师主题班会,让学生用绘画、诗歌或民族传统艺术形式表达对教师感恩之情。通过这些本土化教学设计,让抽象价值观念具体化、生活化、民族化,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县级中学教学改进策略,因地制宜课程体系完
在保证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基础上,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形成三级课程结构,地方课程重点介绍本地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校本课程则根据学校特色与学生需求设计。针对语言障碍问题,实施灵活双语教学策略,低年级以民族语言为主,汉语为辅,高年级逐步过渡到以汉语为主,确保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编写双语教学辅助材料,解释重要概念术语,创新教学方法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多元策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活动。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增强安全意识为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教学。教师首先调研本地区主要安全风险点,如山区学校面临地质灾害风险、边境地区特殊安全问题等,编写本地化安全教育案例集。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模拟法,根据当地可能发生安全事件设计情境,如暴雨引发山洪边境地区遇到陌生人询问情况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应对策略。邀请当地武警边防人员走进课堂,讲解边境安全知识,增强国防意识。组织学生走访本民族长辈,收集传统安全智慧如彝族观天识险、识草辨毒等生存技能,形成民族传统安全文化小册子。利用本地地形地貌特点开展实地演练,如高原地区缺氧应对、山区防滑坠落技能训练等,结合民族节日举办安全文化主题活动,如藏族扎西德勒安全节,通过民族歌舞形式宣传安全知识,开展安全文化进万家活动,让学生用民族语言向家人社区宣传安全知识,成为安全文化传播使者。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县级中学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教学条件落后与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尤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本土化师资培养模式与因地制宜课程体系完善策略。唯有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将国家课程标准与地方特色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升边疆教育质量。未来教育改革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培养,创新教学模式方法促进课程改革深入。只有切实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县级中学发展面临现实问题,才能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维护国家统一与边疆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殷莎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激趣艺术的运用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14):65-67.
[2] 高静 . 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 [J]. 文理导航 ( 中旬 ),2025,(07):73-75.
[3] 李雪梅 . 基于案例分析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讨 [J]. 求知导刊 ,2025,(19):68-70.DOI:10.14161/j.cnki.qzdk.2025.1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