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性博物馆特色活动品牌打造的思考
田浩哲
怀化市博物馆 湖南 怀化 418000
1. 地方性博物馆特点
1.1 地方性博物馆特点
一是地方性博物馆主要集中于市、县级别的中小型博物馆,主要陈列展览当地出土或与当地文化相关的文物,集中反映了本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具有很强的文化独特性;二是在当前“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让文物活起来”理念的提出,社会大众开始热衷于通过文化遗产了解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变迁,博物馆往往成为游客前往一个城市旅游的“首选站”,从而掀起了“博物馆热”,这就为地方性博物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讲述当地历史文化故事,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与体验感,是如今各地方性博物馆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三是正因为地方性博物馆大部分属于中小型博物馆,与大型博物馆(院)相比较,在展馆面积、特色活动策划落地、藏品数量与等级、文物保护与修复、专项资金支持、专业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
1.2 简介
位于市鹤城区迎丰中路 594 号,于 1985 年 10 月建成开馆,是地方综合性国有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馆舍整体为古典园林建筑风格,馆名“博物馆”由黄永玉先生撰写。馆内现有馆藏文物 16386件(套),珍贵文物 2002 件(套),其中一级文物 52 件(套),二级文物208 件(套),三级文物 1742 件(套),文物年代从旧石器时期到明清现代均有囊括,主要类别有石器、陶器、青铜器、滑石器、玉器、瓷器、木器、织物等。其中,南明金银器、滑石器和织物最具特色,充分展示了地域文化和工匠智慧,是研究各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全馆总面积7992 平方米,展陈面积1802 平方米。目前馆内常设展览有《五溪往事——历史文物陈列》、《五溪木雕展》,为传承五溪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2.“怀博之夏”公益讲堂分析
2.1 开展背景
近年来,结合现有展厅及馆藏文物持续开展博物馆建设,2020年完成数字化博物馆(一期)项目建设,对在参观导览、资讯宣传等方面发挥了较强的实用功能。二楼中厅在此次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专门被开辟为活动中心,配备了 LED 数字大屏、桌椅等设备,用以博物馆日常主题活动的开展。另外,通过数据统计,2020年至 2022 年,未成年参观人数分别为 6.99 万人次、10.23万人次、4.40 万人次。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带来的硬件水平提升以及近三年来相对稳定可观的未成年参观人数,为开展针对于青少年群体的文博主题活动创造了条件。
2.2 活动特点
2.2.1 紧扣本土历史文化资源
“怀博之夏”文博公益讲堂活动开展之初,其目的就是依托馆藏文物资源,比如馆藏明清瓷器、安江高庙遗址“凤鸟载日纹”与“獠牙兽面纹”纹饰、沅陵吴阳墓等,通过向参观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游客分享讲述这类馆藏代表文物的考古挖掘过程、研究成果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让其可以进一步了解,感受本土的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强的地区文化影响力。
2.2.2 发挥本土专家人才优势
“怀博之夏”文博公益讲堂活动自2023 年开展以来已举办2 期共7 次,第 1 期 4 次讲堂的主讲人分别由市文物保护工作文博专家库专家、副研究馆员、“人才引进”硕士研究生以及青年讲解员构成,第 2 期 3 次讲堂的主讲人则分别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市小学骨干教师构成。由此可见,“怀博之夏”文博公益讲堂主讲人囊过了市本土资深文博专家、高学历人才、专业讲解员、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以及学校骨干教师。一方面,讲堂主讲人构成呈现本土化、专业化与多样化趋势,可以进一步保证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专业性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内容形式进行传播;另一方面,讲堂也为市本土专家人才提供了一个对外展现自身能力与水平的
平台。
2.2.3 加深本土青少年群体对家乡的了解
将此次的特色活动取名为“怀博之夏”,初衷就是想以市青少年群体的暑假时间为契机,策划一场特色主题活动,吸引市的青少年群体走进博物馆,了解独属于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挥的社会教育功能。
2.4 活动局限
2.4.1 活动场地受限
“怀博之夏”文博公益讲堂的活动主场地二楼中厅,面积大约为 300 平方米,此次活动人数的最大承载量为 30 人,许多青少年因为报名时间较晚导致无法参加活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活动效果,同时也为带来了不良影响。
2.4.2 活动体验感不强
当前“怀博之夏”文博公益讲堂的活动形式主要还是主讲人讲授,青少年倾听的课堂形式。虽然主讲人会以提问的方式加强与青少年的讲堂互动,增强讲堂的活动氛围,但是参加活动的青少年群体更多还是“倾听者”或者“学生”的角色,并没有在此次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导活动的某一环节,所以活动给青少年群体带来的体验感以及成就感不足。
关于“怀博之夏”公益讲堂的几点思考
一是要充分发挥博物馆场馆自身公共区域的作用,同时尽力提升硬件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活动人数承载量。博物馆文物展区因特殊功能定位,限制了其教育功能,但是公共区域空间较大,可以进行设计与布置,从而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型博物馆还是将公共区域作为游客休息的场所,公共区域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二是要让博物馆的专业人才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得到充分锻炼。在每次的主题活动中,要让专业人才参与到活动策划、执行、总结全过程,这样可以督促博物馆专业人才加强专业的学习以及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三是要注重活动的体验感与参与感。要让参与活动的游客做“主角”,精心设计优化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参与活动游客的主观能动性,主导活动的走向,让游客从活动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乃至“主导者”。
结语 当前,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对地方性博物馆的功能定位确实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本文立足于“怀博之夏”公益讲堂主题活动,分析活动开展的背景、特色与不足,旨在通过研究地方性博物馆特色活动品牌的打造,探索如何通过地方性博物馆特色活动品牌打造,进一步发挥地方性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助推其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丹. 博物馆活动品牌化的实践—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为例[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24):100—103.
[2] 王洪燕. 关于中小型博物馆研学活动思考—以广元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7):112—115.
[3] 杨红彬 . 博物馆研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J]. 文化产业,2019(22):61—62.
[4] 刘雨娴 . 信阳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品牌化”成果及提升策略 [J].收藏指南,2023(8):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