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与优化建议

作者

马立昌

公主岭市重点工作推进服务中心

摘要: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的稳定。基于此,文章旨在评估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并提出优化建议,以强化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通过加强用途管制、完善监测体系、建立补偿机制。由此可知,强调政策完善与实践创新对耕地资源保护至关重要。

关键词: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优化

近年来,各国政府相继推行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措施,运用法律、经济及行政等多重手段,力图保持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减。然而,这些政策是否切实有效,能否真正达成既定目标,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议题。在此背景下,对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成效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不仅是对前期政策执行成效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为未来政策改良与调整奠定坚实基础的必要环节。

一、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耕地保护措施,致使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长。自2021年起,耕地总量扩增了1758万亩,成功终结了耕地长期缩减的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南方省份耕地净增739万亩,逆转了以往“南减北增”的格局,彰显了耕地保护政策在数量上的显著成效[1]。

在质量层面,通过改革耕地占补平衡机制,推进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及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例如,部分区域实施“旱田改水田”等举措,有效增加了水田面积,切实提升了补充耕地指标。同时,对闲置荒地进行整治,增强了耕地的利用效能与生产潜力。这些举措既守护了现有耕地资源,又促进了耕地生产能力与生态价值的双重提升。

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各地积极创新实践模式,如长沙县与浏阳市协同推进“耕作层土壤剥离与再利用”,衡阳市则构建了自然资源智慧监管体系,依托科技力量提升监管效能。这些实例反映出,政策执行中各地依据实际情况灵活施策,形成了多元化的耕地保护路径。

此外,政策执行辅以严格的执法监管与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严厉惩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维护了耕地保护的良好环境。同时,对耕地保护贡献突出的地区与农户给予经济激励,有效激发了其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成效评估显示,政策在数量保障、质量提升及执法监管等多个维度均取得显著成果。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各地创新模式的广泛推广,耕地保护工作将进一步得到巩固与深化,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二、耕地保护优化建议

(一)加大耕地用途管制力度

当前,工业化与城市化步伐加快,建设项目对土地资源需求激增,农业产业结构亦在调整,耕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大耕地用途管制力度,成为保障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首要任务是构建科学规范的耕地用途审批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及卫星遥感技术的高分辨率、广监测范围,对耕地用途变更申请实施全面精准审查。审批需严格遵循国家土地利用规划及法规,评估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及其对生态与农业生产的影响,确保变更必要且合理。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应坚决拒绝,防止耕地非法占用,并建立责任追溯机制,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对违规审批行为严惩不贷,维护审批制度的权威[2]。此外,加强日常巡查监管是耕地用途管制有效执行的关键。需组建专业执法队伍,配备无人机、高精度GPS等设备,按计划定期巡查耕地。执法人员需具备敏锐洞察力,及时发现并制止违规建设,如厂房、别墅、高尔夫球场等,责令恢复原状并追究法律责任。为提高监管效率,还应建立社会监督机制,通过举报热线、网络平台等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对有效举报,应给予奖励与表彰,激发公众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耕地保护的良好风尚。

(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生产模式正由粗放转向集约,耕地质量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成为农业高产、稳产及食品安全之基。因此,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此,需增强耕地质量监测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将其纳入财政预算重点,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确保监测站点建设、设备采购及人才培养资金充足。全国范围内,应依据土壤类型、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特性,合理布局监测站点,构建全面科学的监测网,尤其在粮食主产区和生态脆弱区,需加密监测点,提升监测精度与频率,以精确全面反映耕地质量动态。此外,引入先进土壤检测技术,如近红外光谱分析,以其快速、精准、无需复杂预处理的特点,测定土壤养分、酸碱度、重金属污染等关键指标,是提升监测水平的关键。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全国统一耕地质量数据库,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存储与分析,确保数据准确及时。通过数据共享平台,为农业科研、生产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最大化数据价值。

(三)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耕地保护既为国家战略所需,也关乎地方政府与农民责任,然实践中,保护者常承受机会成本而缺乏经济激励,故构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显得尤为迫切。中央与地方财政应携手设立专项基金,资金来源可涵盖土地出让金部分、财政转移支付等[3]。补偿标准需依据耕地品质、位置及种植效益等因素科学核定,对积极实施保护、保持耕地质量稳定的农户及集体,给予合理经济回馈,激发其持续保护动力。此外,可尝试将补偿与农业生态保护相结合,对实施绿色耕作、减少面源污染的耕地保护行为,提供额外奖励,促进耕地保护与生态优化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评估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成效并提出优化策略,不仅关系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性,还深刻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平衡乃至经济社会的长远规划。科学评估能揭示政策实施中的优势与短板,为政策未来的调整指明方向。鉴于此,未来需着重加强耕地保护政策的宏观设计,健全政策执行与监督机制,建立多样、市场导向的耕地保护激励体系,提高公众参与度和耕地保护认知。通过不断的政策完善与实践创新,携手维护珍贵的耕地资源,为后代保留一片肥田沃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来辉.新形势下土地利用与耕地保护的优化方法[J].新农民,2024,(18):16-18.

[2]郝培言,林庶民.耕地保护政策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研究进展[J].中南农业科技,2024,45(04):222-227.

[3]黄彬烘.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策略研究[J].棉花科学,2024,46(01):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