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困境分析
张传月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09
引言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推动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2023 年 2 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标志着我国教师数字胜任力建设进入标准化发展阶段 [1]。该标准制定了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的教师数字素养框架 [2]。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特别是文科专业在推进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深层次困境。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中的 " 双重断层" 现象及其根源,为后续路径研究提供现实基础。
一、教师评价机制与考核标准的结构性缺陷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机制在数字胜任力方面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关注教学工作量、科研论文发表、学历职称等静态指标,对于教师数字胜任力的评价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测评工具。特别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而言,现有评价机制无法有效衡量其在行业数字化技能方面的能力水平,导致教师缺乏提升数字胜任力的内在动力。
1.2 考核标准与行业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的教师考核标准往往脱离行业实际需求。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现有考核体系更多关注理论教学能力,而忽视了教师在智慧旅游技术应用、数字化营销策划等新兴职业岗位所需的数字化技能。这种考核标准与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脱节,使得教师难以将数字胜任力提升与个人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影响了提升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的表面化困境
2.1 合作深度不足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普遍开展校企合作,但在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方面,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校企合作多集中在学生实习、就业推荐等传统领域,而在教师行业数字技能培养方面缺乏深度合作机制。企业虽然拥有先进的数字化运营经验和技术平台,但与院校在教师培养方面的合作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2.2 教师企业实践的形式化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接触到企业数字化运营的核心环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中,多数时候只是观摩学习,缺乏深度参与企业数字化项目的机会。这种浅层次的企业实践无法有效提升教师的行业数字胜任力,导致校企合作在教师能力提升方面效果有限。
2.3 赋能机制的根本缺失
更为关键的是,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并未建立起有效的教师数字胜任力赋能机制。企业拥有丰富的数字化实践经验,但缺乏将这些经验转化为教师培养资源的有效途径。同时,高职院校也缺乏将企业数字化实践与教师能力发展有机结合的制度设计,导致合作双方在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方面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协同效应。
三、工作环境数字化升级的困境
高职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面临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制约。一方面,工作环境数字化升级缓慢,尽管部分院校建有智慧教室、数字化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但日常教学与管理中数字化应用有限,教师因缺乏深度数字化环境,难以形成对数字技术的深度依赖与熟练应用,影响胜任力持续提升;另一方面,软件系统集成度低、互联互通性差,教师使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时需在多平台切换,增加学习使用成本,碎片化软件环境既降低教师使用积极性,也阻碍其数字胜任力系统性提升。
四、专业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
4.1 理工科专业与文科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差异
高职院校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倾向,理工科专业在数字化实训设备、软件平台、技术支持等方面获得了更多资源投入,而文科专业特别是旅游管理等服务类专业在数字化资源配置方面相对薄弱。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直接影响了文科专业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发展
空间。
4.2 专业特色与数字化需求的匹配度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的数字化需求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需要针对旅游产品策划、线路设计、客户服务、营销推广等专业领域开发相应的数字化工具和平台。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数字化建设多采用通用型解决方案,难以满足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需求,导致数字化投入与专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错位。
五、根本问题的深层思考
当前在高职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方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认知层面有偏差,常将其简单等同于信息化教学能力,忽略了高职 “双师型” 教师的特殊要求,以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为例,其数字胜任力本应是教师职业与旅游行业数字胜任力的有机统一,但这种 “双轨制” 能力要求在现有认知体系中未受充分重视。二是系统设计缺失,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培训、评价、激励等机制各自独立、衔接不足,难以形成协同效应,且专业层面缺乏针对性数字胜任力发展规划,使教师能力提升缺少明确目标导向与路径指引。
结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困境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认知理念、制度设计、资源配置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性问题。只有深入理解这些困境的根源和内在逻辑,才能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数字胜任力提升路径提供坚实的基础。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该在充分认识这些困境的基础上,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特色和专业发展需求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 (2023-02-14)[2024-12-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师数字素养 : JY/T0646—2022[S]. 北京 :教育部 , 2022.
[3] 刘向永 , 钟绍春 , 王春丽 . 欧盟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J]. 现代教育技术 , 2022, 32(5): 62-69.
[4]Christine Redecker. 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Educators: DigCompEdu[R].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Union, 2017.
[5]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8(1): 1-14.
作者简介:张传月(1986— ),教育学博士,人文社科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