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果园间套种大豆:生产现状,发展潜力与政策建议

作者

杨守俭

洞口县高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湖南省邵阳市 422300

随着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转型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在不新增耕地的前提下提升大豆产量、优化农业结构,成为农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果园间套种大豆作为一种“以经带粮”“以粮促经”的复合种植模式,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功能,被视为大豆扩种的重要路径。近年各地试点实践表明,该模式在苹果、柑橘、葡萄等果园中具有良好适应性,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技术、管理与政策支持不足等现实问题。本文以果园间套种大豆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生产现状、发展潜力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农业主体实践提供参考。

1.果园间套种大豆的生产现状

1.1 各地试点区域的推广情况与种植规模

近年来,果园间套种大豆在全国多地开展试点推广,种植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东北地区依托苹果、梨等果园资源,通过“果园+大豆”模式实现土地高效利用,黑龙江省 2023 年果园套种大豆面积达 35 万亩,较 2020 年增长 120% 。黄淮海地区以桃园、枣园为试点,结合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探索出适宜的套种技术,河南、山东等地套种面积突破 20 万亩。南方地区则在柑橘、荔枝等果园尝试套种耐阴大豆品种,广西、四川部分县市已形成千亩级示范片区。但整体来看,推广区域仍集中在农业科技示范县与重点产区,全国覆盖率不足果园总面积的 15% ,部分偏远地区因信息滞后、技术匮乏尚未开展相关实践。

1.2 主流果园类型与大豆套种的适配性分析

不同果园类型与大豆套种的适配性存在显著差异。在落叶果树果园中,苹果园、梨园因树冠开阔、落叶期长,透光性良好,与大豆生长周期互补性强,套种后大豆产量可达常规种植的 85%-90% ;桃园因枝条稀疏、地面光照充足,适合早熟大豆品种生长,果实采收期与大豆播种期衔接紧密。而常绿果树果园如柑橘园、茶园,由于全年遮阴度较高,需选择耐阴性强的大豆品种,并优化树形修剪以增加透光,部分地区通过矮化密植改造,使套种大豆产量提升 30% 。

1.3 农户参与意愿与收益结构调查

农户对果园间套种大豆的参与意愿受收益驱动明显。调研显示,参与套种的农户每亩年均增收 800-1200 元,其中大豆销售收入占比约 40% ,土壤改良后果园增产带来的收益占比达 60‰ 。但不同地区农户参与度差异显著,在政策支持力度大、技术服务完善的区域,农户参与率超 60% ,如江苏盐城通过“政府+企业+农户”模式,提供种子补贴与保底收购,吸引 80% 以上果园农户参与;而在缺乏配套服务的地区,农户因担心技术风险、市场波动,参与率不足 20‰ 。收益结构方面,小规模农户更依赖大豆直接销售获利,而种植大户通过发展大豆深加工(如豆制品、饲料)与果园采摘结合,形成多元收益渠道,综合效益提升 50% 以上。

2.果园间套种大豆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分析

2.1 改善果园土壤质量与生态环境

果园间套种大豆是修复土壤生态的有效途径。大豆作为豆科植物,根系共生的根瘤菌具有强大的固氮能力,每亩每年可固定 8-12 公斤氮素,相当于为土壤补充 35-52 公斤尿素,显著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土壤因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的板结、酸化风险。在山东烟台苹果园的长期监测显示,连续套种 3 年大豆后,土壤 pH 值从 5.2 提升至 6.1,有机质含量由 1.2% 增至 1.8% ,团粒结构改善使土壤孔隙度提高 15% ,保水保肥能力显著增强。此外,大豆植株残体还田后,通过微生物分解转化为腐殖质,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丰富碳源,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提高 35% ,有益菌群数量增长 2-3 倍,形成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层面,套种大豆的果园因植被覆盖度增加,地表温度降低 2-3% ,湿度提升 10%-15% ,为瓢虫、草蛉等害虫天敌提供栖息环境,使蚜虫、红蜘蛛等虫害发生率下降 40% ;同时,大豆植株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减少 50% 以上的除草用工成本,降低除草剂使用对土壤的污染,推动果园向绿色生态化转型。

2.2 增加大豆产量与多元经济收入

果园间套种大豆开辟了土地增值新路径。在不影响果树正常生长的前提下,每亩可收获大豆 100-150 公斤,按当前市场均价 6-8 元/公斤计算,亩均增收 800-1200 元。浙江台州通过在柑橘园套种鲜食毛豆,利用早熟品种优势抢占市场先机,亩产值可达 2000 元以上。除直接销售外,套种模式还衍生出多元收益链条:大豆秸秆粗蛋白含量达 12%-15% ,是优质的畜禽饲料,农户可发展林下养鸡、养鹅,每只家禽养殖成本降低 15% ;收获后的豆粕经加工制成有机肥还田,替代 30% 的商品有机肥,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升水果品质。山东某果园合作社通过“果园套豆-秸秆养畜-粪肥还园”模式,实现亩均综合收入突破 5000 元,较单一果园经营提升 2 倍以上。

2.3 提升果园综合种养水平与抗风险能力

果园套种大豆有效增强农业系统的稳定性与韧性。大豆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在遭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时,其受灾损失可通过快速补种或改种挽回,降低果园整体风险。在 2022 年广西柑橘主产区遭遇冻害期间,套种大豆的果园因收入结构多元化,全年收入仅下降 15% ,而未套种果园因柑橘减产,收入降幅达 40‰ 这种模式还显著降低了单一水果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如陕西苹果市场低迷时,果园套种的黑豆、绿豆等特色大豆可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保障农户基本收益。此外,套种技术推动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户将大豆秸秆转化为饲料发展养殖业,畜禽粪便经堆肥处理后还田,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态循环,使资源利用率提升 30% 以上。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果园逐步向生态集约化方向转型,既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又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3.发展果园套种大豆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栽培管理技术不成熟,缺乏标准化指导

果园套种大豆的栽培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标准。不同果园类型、大豆品种与区域气候条件下的套种模式尚未形成规范,如株行距设置、施肥方案、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缺乏精准指导。部分农户沿用传统种植方式,导致大豆与果树争肥、争水矛盾突出,影响两者生长。例如,在葡萄园中盲目套种大豆,因藤蔓遮光导致大豆徒长、产量下降。此外,耐阴大豆品种选育滞后,现有品种在弱光环境下光合效率低、荚果饱满度差,制约套种效益提升。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基层农技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农户技术需求,导致先进套种技术落地困难。

3.2 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投入大

果园套种大豆的机械化水平严重滞后。由于果园地形复杂、果树行距不规则,现有农机具难以适配套种作业,播种、施肥、收割等环节仍依赖人工操作。以大豆收割为例,人工采收效率不足机械的1/10,且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每亩人工费用达 300-500 元,占生产成本的 40%以上。果园内的除草、施肥等管理作业也缺乏专用机械,小型农机具适用性差,大型机械难以进入果园作业。机械化短板导致套种模式难以实现规模化推广,尤其在劳动力短缺的地区,农户因用工成本过高而放弃套种,制约了产业发展规模与效率提升。

3.3 政策支持缺位,补贴与推广体系不健全

果园套种大豆缺乏系统性政策支持。中央与地方财政补贴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单一作物种植,对果园套种的专项补贴较少,部分地区虽有试点补贴,但标准低、覆盖面窄,难以激发农户积极性。金融支持不足,农户因缺乏抵押物,难以获得低息贷款用于购买种子、农机具。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科研院所对套种技术研究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基层农技站人员老化、设备落后,无法有效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此外,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大豆收购渠道单一,价格波动大,缺乏风险保障机制,农户面临较大市场风险,进一步削弱了参与套种的意愿。

4.推动果园间套种大豆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加强科技支撑与技术培训,建设示范基地

为破解果园套种大豆的技术瓶颈,需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一方面,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推动农业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重点选育耐阴、早熟、固氮能力强的大豆品种,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可依托基因编辑技术,开发适合柑橘园、葡萄园等荫蔽环境生长的大豆新品系。同时,加快果园专用套种机械研发,研制适用于不同地形与果树间距的智能播种机、微型割晒机等设备,解决机械化作业难题。另一方面,制定标准化技术规程,针对落叶果树、常绿果树等不同果园类型,明确株行距配置、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参数。在技术培训层面,利用“云上课堂”开展线上理论教学,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操指导,并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既懂果树栽培又掌握大豆套种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2 推动农机具研发与适配,提升作业效率

针对果园套种机械化程度低的现状,需从研发、推广、应用全链条发力。首先,设立亿元级农机研发专项基金,鼓励农机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履带式自走式播种施肥一体机、果园专用除草机器人等小型智能农机具,解决果园地形复杂、行距不规则导致的作业难题。例如,借鉴日本小型果园机械设计理念,研发适用于山地果园的轻便型收割设备。其次,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购置套种专用农机具的农户和合作社给予 30%-50% 的补贴,并设立作业补贴,按实际作业面积给予每亩 50-100 元的补助,降低使用成本。同时,搭建区域性农机具共享平台,整合闲置农机资源,通过“线上预约+线下调配”模式,提高设备利用率。此外,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建立农机参数与套种技术标准的适配体系,推动播种深度、施肥量等农机作业参数与大豆生长需求精准匹配,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将套种作业效率提升 60% 以上,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4 结语

果园间套种大豆作为实现“果粮双收”“生态增效”的有效路径,其推广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效益具有积极意义。当前已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和技术积累,但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还需多方协同发力。建议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与农民主体形成合力,从技术、政策、机制等多维度入手,推动果园套种大豆模式高质量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王俊华,李晓燕.果园间作大豆的生态效益与应用前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2,24(6):84-89.

[2]张志强,刘春梅.果园套种大豆对果树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1,40(9):1896-1902.

[3]周明,罗燕.粮经复合种植模式下果园间作大豆的实践与探索[J].作物研究,2020,34(5):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