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的乡土性表达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
张飞
浙江秀晟园林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314505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而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建设作为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和人居品质提升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在这一背景下,强调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的乡土性表达,探索其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乡土性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核心特质,它蕴含着乡村独特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的乡土性表达,能够让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保留自身的特色与魅力,避免 “千村一面” 的同质化现象。同时,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则是确保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建设能够长期稳定发挥效益,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乡村振兴与乡村绿化、园林景观乡土性表达的内在关联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态宜居是重要的基础,而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建设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关键举措。乡村绿化能够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为乡村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园林景观则能够美化乡村风貌,提升乡村的景观品质和文化内涵。
乡土性表达是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建设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强调要尊重乡村的自然规律和文化传统,保持乡村的独特性。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的乡土性表达,正是通过运用本土的植物、材料、工艺等,结合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化和景观效果,从而增强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此外,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的乡土性表达还能够带动乡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本土植物的种植和培育可以形成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景观的打造可以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而促进乡村产业的兴旺和农民的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乡土性表达的原则与途径
(一)乡土性表达的原则
1、尊重自然原则:乡村的自然环境是乡土性的重要载体,在进行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建设时,要充分尊重乡村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植被现状等自然要素,避免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改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传承文化原则: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是乡土性的精神内核,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绿化与景观建设中,体现乡村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
3、以人为本原则: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乡村居民服务,要充分考虑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打造适宜居民休闲、娱乐、交流的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乡土性表达的途径
1、选用乡土植物:乡土植物是在当地自然环境中长期生长演化而来的,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而且能够体现当地的植被特色。在乡村绿化中,应优先选用乡土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群落。例如,在北方乡村可以选用国槐、白蜡、杨树等乡土乔木,在南方乡村可以选用香樟、榕树、桂花树等乡土乔木。
2、运用乡土材料:乡土材料包括石材、木材、砖瓦、竹子等,这些材料在当地容易获取,而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可以利用乡土材料建造围墙、道路、亭台楼阁等景观元素,营造出质朴、自然的乡村氛围。例如,用当地的石材铺设路面,用木材搭建凉亭,用竹子编制篱笆等。
3、融入乡土文化元素:可以通过景观小品、雕塑、壁画等形式,将乡村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乡土文化元素融入到园林景观中。例如,在村口设置体现乡村历史的雕塑,在墙壁上绘制反映乡村民俗的壁画,在休闲广场摆放展示传统农具的景观小品等,让乡村景观充满文化内涵。
四、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
(一)生态可持续模式
生态可持续是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在植物选择上,除了选用乡土植物外,还要注重植物的多样性,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植物群落,提高植被的生态功能。同时,要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生态防治病虫害的方法,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经济可持续模式
经济可持续是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将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例如,可以通过发展苗木产业,培育和销售乡土植物,增加经济收入;利用乡村优美的景观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外,还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建设,形成政府、企业、村民共同投入的格局。
(三)社会可持续模式
社会可持续是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要充分调动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居民成为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建设和维护的主体。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到绿化和景观的维护工作中。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其长期发挥效益。此外,要注重乡村社区的建设,通过绿化和景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五、结论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的乡土性表达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乡土性表达能够让乡村保留自身的特色与魅力,增强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持续发展模式则能够确保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建设长期稳定发挥效益,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通过遵循尊重自然、传承文化、以人为本的原则,选用乡土植物、运用乡土材料、融入乡土文化元素等途径,可以实现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的乡土性表达。同时,探索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并采取加强规划引领、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支撑等策略,能够推动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浩,李静,李雄。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景观的乡土性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J]. 中国园林,2023, 39 (2): 5-10.
[2] 刘滨谊,陈威。乡村绿化与园林景观的乡土化设计及生态可持续路径 [J]. 风景园林,2022, 29 (5): 23-28.
[3] 张青萍,王云才。乡土植物在乡村绿化中的应用及可持续管理模式研究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21, 45 (3):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