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冲突,激发小学数学学习认知内驱力
王晓红
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小学 215200
引言:
小学数学低段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认知内驱力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对其数学学习的持续性和深入性有着关键影响。合理设置情境冲突,能有效激发这一内驱力,为学生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一、小学数学认知内驱力的研究与价值
认知内驱力的培养价值源于其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奠基作用。作为成就动机理论的核心要素,认知内驱力驱动下的学习具有自主性、持续性和迁移性特征。在数学学科中,这种内驱力不仅表现为对计算规则的掌握热情,更体现在空间想象、逻辑推理等思维品质的养成过程中。当学生建立起稳定的数学认知内驱力,便能主动将生活经验与抽象符号建立联系,逐步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
在价值定位层面,本研究不仅关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更着眼于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塑造。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帮助学生在数学探究中体验智力满足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将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能。从教育生态视角看,认知内驱力的形成既是个体思维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构建良性教学循环的重要支点,为深化课堂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向。
二、认知内驱力的心理学基础
认知内驱力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学习动力,其形成机制与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及成就动机理论密切相关。奥苏贝尔指出,当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感受到知识与经验的平衡被打破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心理失衡状态正是驱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根本动力。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使其成为培育认知内驱力的理想载体。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具象特征,数学概念往往需要通过符号化、模型化的形式呈现,这种认知挑战恰恰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苏教版教材中大量存在的测量、统计等生活化内容,为这类情境创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支持。
小学数学学习认知内驱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渴望了解和理解数学原理、解决数学问题时,认知内驱力就会被激发。这种内在的动力会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数学世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对不同图形的特点和性质产生好奇,就会主动去观察、比较和分析,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促进知识理解:
认知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记忆,而是努力去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背后的逻辑关系。以乘法分配律为例,具有认知内驱力的学生会通过实际计算、举例验证等方式,真正理解其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拥有认知内驱力的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独立探索数学问题。他们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寻找学习资源,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逐渐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在学习数学难题时,学生能够主动查阅资料、请教老师,不断尝试各种解法,直到找到答案。
四、巧设情境冲突,激发小学数学学习认知内驱力
(一)利用生活实际创设冲突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创设冲突情境。利用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创设冲突:比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们觉得一张 100 元的人民币能换多少张 10 元的呀?”学生会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和简单的生活经验回答,可能会出现各种答案。然后教师可以拿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通过实际的兑换操作,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答案与实际情况的不同,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人民币换算的兴趣。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教师可以先在教室里设定一个固定的位置,让学生记住某个同学在这个位置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然后改变座位的排列方式,再问学生同样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的答案变了,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促使他们思考位置与方向是相对的,会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
(二)借助故事、游戏创设冲突
以故事、游戏为载体设置冲突。在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这样巧设情境冲突激发学习认知内驱力,比如在教“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数学王国里 351.6 和 35.16 是一对相似兄弟,351.6 常欺负 35.16,小数点看不下去,从 1 的右下角移到 3 的右下角,把 351.6 变成 3.516,让学生思考数字大小的变化,引发其好奇心与思考欲望。在学习“大于和小于”时,创设帮小猴找家的游戏情境,小猴回家要经过 5 个叉路口,每个路口有判断题,用“>”表示左转,“<”表示右转,看谁能帮小猴尽快到家,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更积极地学习相关知识。
(三)制造认知矛盾创设冲突
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制造矛盾。在“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中,先让学生比较一些简单数字大小,然后给出如“0.9 和 0.90 谁大”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数字位数多就大”认知产生冲突,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利用知识的“负迁移”:比如在学习加减法时,学生可能会认为“越加越多,越减越少”是绝对的。教师可提出类似“小明有 5 个苹果,吃了 3 个,又得到 2 个,现在有几个苹果”的问题,让学生先按常规思维计算,得出错误结果后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借助认知的“局限性”:在认识图形时,学生可能只关注图形的外观。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正方形的盒子,问学生从不同角度看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只回答是正方形时,教师再展示从侧面看是长方形的情况,打破学生的固有认知,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图形的兴趣。在学习长度比较时,教师可以拿出两根长度相近的绳子,一根红色,一根蓝色,让学生先直观判断哪根长。然后让学生用尺子测量,结果可能与他们的直观判断不同,从而引发争议和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测量的重要性和方法。最后,制造感觉的“想当然”矛盾:在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可以说“我觉得10比 20 大,因为 10 的数字大”,引发学生的反对和讨论,让他们在纠正教师错误的过程中,强化对数的大小比较的正确认知。
结论:
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巧设情境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生活实际、故事游戏等多种方式创设冲突,并注意实施过程中的要点,能够让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数学学习中,不断提升学习动力和思维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之路铺就坚实基石。
参考文献:
[1] 韩 淑 雨 . 小 学 生 数 学 学 习 内 驱 力 的 培 养 策 略 [J]. 读 写算 ,2022,(28):90-92.
[2] 张世贤 . 诱发认知内驱力培养学习自主性 [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1,(09):23-26.
[3] 张世贤 . 小学数学认知内驱力诱发的方法 [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1,37(08):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