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分析
赵新旺
河北顺方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双重驱动下,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领域,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防洪安全、水资源调配和生态保护效益。当前施工现场普遍存在管理流程碎片化、技术应用滞后于行业发展等问题,亟需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模式重构与智能技术创新实现工程效能跃升。本文聚焦BIM协同管理平台、物联网实时监测体系及绿色施工技术三大维度,探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水利工程建设的提质增效路径。
一、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现状分析
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基本制度框架,但在实际运作中仍面临多重挑战。从人员配置维度观察,项目管理团队普遍存在专业结构单一现象,具备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复合背景的管理者占比不足三成。基层施工队伍中劳务派遣人员占比超过60%,这类人员流动性高导致岗前培训难以系统开展,往往仅能掌握基础操作规范。在流程规范层面,约45%的中小型项目仍沿用传统纸质化台账管理,工序交接记录存在时间断层和权责模糊现象。安全监管方面,尽管已建立三级安全检查体系,但日常巡查多集中于显性隐患,对深层次风险源的识别能力有待提升。值得关注的是,新型施工设备与传统管理模式的适配性问题日益凸显,部分项目虽配备了智能监测装置,却因缺乏专业分析人员导致数据利用率不足30%。这种管理要素间的错位发展,客观上形成了质量管控与进度要求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在汛期施工等特殊时段,往往出现安全保障措施让位于工期压力的现象。
二、智能化管理体系的构建路径
在智能化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三维协同管理平台的建设是核心突破口。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孪生系统能够将工程设计、施工进度、材料消耗等要素进行三维可视化呈现,管理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即可实时查看地下管网布设精度与混凝土浇筑质量。该平台通过建立标准化数据接口,成功打通了设计院CAD图纸与施工现场监测数据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工程变更响应时间缩短至传统模式的四分之一。在浙江某泄洪闸改建项目中,该技术帮助施工团队提前14天发现支护结构与地质勘探数据的匹配偏差,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基坑坍塌事故。
物联网设备的战略部署构成了智能化管理的感知神经网络。在施工区域关键节点布置的应力传感器群组,能够持续监测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梯度变化,其采集数据通过边缘计算设备进行初步处理后,同步上传至云端分析系统。智能安全帽内置的定位芯片与危险区域电子围栏形成联动机制,当人员误入高空作业警戒范围时,系统会触发声光报警并自动暂停相关吊装设备运行。在江苏某泵站工程中,这种物联感知网络成功识别出3处未按规范设置的临时用电线路,及时消除了触电事故隐患。
数据中台的构建实现了多源信息的有机整合与价值挖掘。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将BIM模型、物联监测、人员考勤、机械调度等12类业务数据进行标准化清洗和关联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施工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后,可自动生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最优施工方案。在安徽某河道整治工程中,该中台提供的智能决策支持使土方运输效率提升40%,同时降低柴油消耗18%。值得关注的是,系统特别设置了数据沙箱功能,允许管理人员在不影响生产数据的前提下进行多种施工场景模拟推演。
配套保障机制的完善是智能化体系落地的关键支撑。组建由BIM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和安全专员构成的复合型技术团队,通过轮岗制培养既懂施工技术又掌握数字工具的新型管理人才。建立与智能化管理相适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将数据采集完整率、系统预警响应速度等数字化指标纳入项目管理绩效考核。同时制定《智能设备运维管理规程》,明确传感器校准周期、数据存储标准和系统升级流程,确保智能化管理体系持续稳定运行。
三、施工技术创新应用实践
在长江某堤防加固工程中,装配式施工技术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预制混凝土模块的标准化生产,现场作业人员仅需完成基面处理和吊装定位两道工序,较传统现浇方式减少70%湿作业环节。特别在汛期应急抢险场景中,模块化消浪结构单元实现48小时内快速部署,其榫卯连接设计配合高强环氧树脂灌浆技术,使防渗性能达到整体现浇结构的98%。施工团队创新采用北斗定位与激光校平相结合的安装工艺,将300公斤级模块的安装精度控制在±2毫米范围内,有效解决了异形堤岸拼装难题。
生态护坡工艺在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中取得突破性应用。研发团队基于植物根系固土机理,开发出三维加筋草毯复合结构,通过可降解纤维基质与本土草本植物的有机结合,使边坡抗冲刷能力提升3倍以上。在航道护岸工程中,阶梯式生态鱼巢砖的应用既满足防洪要求,又为水生生物营造栖息空间。监测数据显示,采用该工艺的河段水体浊度降低40%,岸坡植被覆盖率6个月内达到85%,形成具有自修复功能的生态系统。
智能碾压系统在西南某水库大坝工程中构建起全流程质量管控链。无人驾驶振动碾搭载多源感知终端,可实时监测摊铺厚度、压实遍数和土体密实度。云平台通过机器学习建立的动态碾压模型,能根据填料含水率变化自动调整振动频率和行进速度。在关键区段施工中,系统成功识别出传统人工检测难以发现的"过压-欠压"交替区域,及时优化碾压轨迹后使坝体均匀度提升50%。施工方创新引入增强现实技术,现场人员通过智能安全帽可直观查看碾压质量热力图,实现质量缺陷的即时追溯与整改。
BIM协同设计在跨流域调水工程中推动技术集成创新。设计团队建立参数化构件库,将输水隧洞的衬砌模块与地质雷达数据动态关联,实现"地质-结构-施工"三同步优化。在穿黄工程盾构段,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风险预警系统,提前42小时预测到管片接缝渗漏风险,为抢险加固赢得宝贵时间。值得关注的是,轻量化模型技术的应用使移动端模型加载速度提升至桌面端的80%,真正实现"掌上工地"的数字化转型。
四、管理效能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在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中,数字孪生技术与动态管理机制的深度融合展现出显著协同效应。项目团队构建的"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系统,通过埋设的8000余个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围岩变形数据,结合地质预报模型自动生成支护方案调整建议。管理人员借助移动终端同步接收预警信息与处置预案,使复杂隧洞群施工中的应急响应效率提升60%,同时降低超挖率至1.2%以下。这种技术赋能的管理模式,成功化解了传统管理中信息滞后与决策孤岛的双重困境。
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创新采用"技术模块+管理沙箱"的协同推进机制。针对不同区段的地貌特征,开发出包含柔性护岸、智能灌浆等12类技术组合包,配套建立包含23项评估指标的管理决策树。在郑州段施工中,该机制帮助项目团队在72小时内完成技术方案迭代,有效应对突发性水土流失问题。监测数据显示,协同管理模式下的单位面积固土效率达到传统方法的2.3倍,且植被恢复周期缩短40%。
为实现持续优化发展,建议建立双螺旋驱动模型:纵向完善"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的传导链条,通过建立施工技术孵化基地加速专利成果转化;横向构建"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定期开展管理场景模拟演练。在雄安新区调蓄库建设中,这种模式已培育出既掌握5D-BIM技术又具备风险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团队,其研发的智能调度系统使混凝土浇筑作业的碳排放降低25%。值得关注的是,建立技术成熟度与管理适配度的动态评估矩阵,能够有效预防新技术应用中的管理脱节风险。
实践表明,融合精益管理理念与智能建造技术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可使施工效率提升28%,材料损耗率降低15%,同时减少32%的碳排放量。随着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未来施工现场将形成'感知-分析-决策'的闭环管理体系。建议行业建立跨学科创新联盟,制定智能建造标准体系,通过管理机制与技术手段的协同进化,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向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洋,陈勇,赵志刚.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9,16(2):32-37.
[2] 王瑞,赵宇,李晓东.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及发展趋势研究[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20,47(2):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