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以抒情:BOPPPS 模型下高中美术山水鉴赏中的思政育人
王俐
吴江中学 215200
课程思政旨在通过学科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1]
而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中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趋势,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既完成美术学科教学经典“常规动作”,又补充好适合高中学生素养养成的“新招式”,在美育新路径中“换种视角”进一步实现思政育人,BOPPPS 模型为本轮实践带来诸多可能。BOPPPS 模型是一种注重教学互动和反思的闭环反馈教学模型,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强调从教到学转变,通过引入 - 目标 - 前测 - 参与式学习 - 后测 - 小结六大模块分别指向教与学的各环节互动与反思,构成教学完整的闭环反馈,对于各阶段的美术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美术教学的各个单元教学中都能提供较为稳妥的教学实施过程指引。本文以山水为例,探索显隐结合的育人新路径,达成借“景”以抒“情”的美育目标。
一、BOPPPS 模型下高中美术山水鉴赏中思政育人的原因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山水画教学是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绘画分支中受青睐的教学内容,被美术教师们以各种形式风格多元解读。以至于曾经有过教学赛课中的“山水盛况”,既有指向传统文化艺
术,重技法用笔的山水探幽,又有当代意味的创意实践,试图与生活美学关联的掌上山水。但因为其艺术之正统,整体趋势上仍以前者“传统”居多,且多重知识技法而轻思政育人。如何拓宽山水教学的路径,实现传统经典文化艺术下丰富育人路径的全新挖掘与探究,BOPPPS 模型与思政育人的双介入无疑为高中美术山水鉴赏教学提供了“借景以抒情”的思考。山水教学,总体倾向三条路径:其一,以时间为轴,遵循发展脉络梳理山水作品;其二,以作者为例,延展出山水之貌与艺术风格;其三,则以作品深入,由点及面以小见大。无论形式如何翻新,内容却依旧趋于传统之调性。然传统山水题材的教学在反复被选择打磨的过程中,也因着时代发展与科技兴起似乎渐渐缺失了其应有的“自然活力”与“育人路径”。过度的形式主义与技法至上都是偏颇的,在思政育人与学科思政的浪潮中,如何以素朴的方式回归山水之境,如何借助 BOPPPS 模型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新路径的“开辟”无疑值得深入思考与进一步探究。
二、BOPPPS 模型下高中美术山水鉴赏中思政育人的新实践
BOPPPS 模型包括引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
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小结(Summar)6 个模块。分阶段实施分别起到激兴趣、明目标、知学情、重参与、测评价和做反思的积极作用。六方面的递进性与互补性如果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并置,是否能为山水鉴赏教学带来新启示?
(一)引入、目标与前测并置:从动态视频转化到个性化板书自测
课堂伊始,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山水”二字,随即请学生在古琴悠扬中欣赏动态山水视频,山水舟船、飞鸟游人,古韵中感受传统之境。结合视频拓展思维,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在板书区域自由绘写与山水相关的元素,完成教学前测。
视频选择与板书设计有着关联性。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亮相效果以及后续教学开展的程度。作为引入环节,视频的选取很大程度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需要优先考虑选择什么作品?以何种形式呈现?古今是否需要前置融合?但置换思考角度,我们如从学生立场思考:则更易生出些独特有趣的内容。比如:思考学生面对山水会陌生吗?科技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他们需要些什么?如何实现思政育人,唤起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借古以水墨山水导入固然可取,但是缺乏了应有的新意,容易陷入定性思维,难免保守。动态的 AI 使画面运动起来,就有了从静态转为动态的生成既视感。视频导出的物象是丰富的,流动的山水、氤氲的雾气、林间的草木、隐匿的居舍、自由的飞鸟……一帧帧的链接下,学生以接龙形式上台共写《山水诗歌》,留下“山、水、树、建筑、人、鱼、鸟、舟”的板书。为山水教学归纳了构成要素。
至此,教学完成了简单的前测认知。教师迅速落笔写下三个关键词开启新的话题,集体陷入一场新的思考。其一:“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其二:“留白艺术”,其三:“人与自然之和谐”引出“水墨文雅”“环保意识”“处世哲学”。
(二)参与式学习、后测与小结互助:从传统艺术生发出时代性思政育人
教学过程,依旧以中西比较推进。从“现场感”“空间透视”“题材内容”“角度”四方面进行讨论,每小组根据项目学习单认领比较内容 , 参与式学习中介入 AI、数媒等实现更为直观有效的参与互动,静态与动态互生的完整视觉呈现无疑为后测小结提供了依据。
分组活动中一组以《层岩丛树图》与《风车》的比较,借助“真实场景”与“迷蒙山境”的 AI实景生成与目的地搜寻,在传统意义的“似”与“不似”间理解山水的诗情画意;二组借助《米德哈尔斯林荫道》与《春山知音图》的透视绘制与路线巡游,以手绘与虚拟游览理解焦点与散点透视的内涵与特征;三组借以合作探究,思考“中国画家钟情山水、以山水为主要表现题材的原因”,强化山水对于中国画家的丰富涵义;四组则通过欣赏《沉船》与《春山积雪》体会中国画家、哲人的独具匠心。其间,更以三组项目为重点,学生在观察视角、表现题材、创作意图等内容上积极回应,更是于自由板书区落下“祖国大好山河”“借景抒情”“审美胸襟”“自然美”“宏伟气象”“人与自然和谐”等内容。
在分组合作后以表格学习单加深印象,建构起山水鉴赏的整体框架:现场感——透视——题材——角度,并获得中国山水的意境营造与育人启示。后又以郭熙《早春图》为典型案例,辅助“三远”理论,实现后测与课堂小结,加深对山水鉴赏的理解深度,由面及点地临近山水境界,更是感叹祖国大好山河带来的丰富山水素材,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哲学思考。更是以当代创意山水设计介入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后续有价值有创意的思辨与表达。
山水范畴,绝非局限“山水”,我们需要学生真正获得些什么?理论知识与山水技法,或许,当下,我们最重要的是以山水的基调生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理想抱负。而巧用 BOPPPS 模型无疑无疑能够实现美术教师常规步调中思政育人的新路径与新实践。
三、BOPPPS 模型下高中美术山水鉴赏“四问”拓宽育人新路径
中国古代山水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
教师需要在 BOPPPS 模型中借助山水元素、观察视角、原由探寻、自然理解四方面形成设问,并整合好教学内容,把握好知识体系建构的理论铺垫,与情感浸润的育人路径具体实践探究,做到借景抒情,做到育人的潜移默化。“四问”将拓宽育人的新视角与新路径。
观山水:具象化山水元素,培养审美趣味〔一问〕描绘的是何山水?
BOPPPS 模型教学中教师更多借山水之景作为导入引出课题,难免有过于简
单之嫌。在简单处同样深挖其育人方式无疑能使原本直白的引入等环节变得更具积极作用。既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更是弥补了于简单中寻找育人路径的部分缺失。在《一画一世界》的山水教学中,引入 - 前侧等环节中,首先,观山水之状貌,以山水入境,发现、描绘、AI 生成、分析山水元素,看似多此一举,实则可以通过具象化的经典山水物象,形成基于经典形成的山水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在数字时代做到主动辨析美的优劣,避免陷入“伪山水”“俗山水”的审美陷阱。能感受经典山水的水墨之简、青绿之雅、浅绛之韵,在山水入境中感受国画的“含蓄温雅”。其次,思考是何处山水?在隐显结合的山水中感悟山水画家营造的一处处山水境界,真正体悟祖国大好山河之境,体悟山水画家笔下主客观结合的画境与心境,以具象化山水元素,培养学生从观山水中形成高级的审美趣味。传统的山水的教学看似更为关乎知识技法本身,事实上却回避了诸多学生亟需补充的情感共鸣与思想递进,关于国与家、关于景与情、关于作为高中学生学习山水应养成的情怀与眼界,从而进一步思考作为中国人应从山水画中获得的温雅性格养成与正向情感表达。山水如是,其它美术教学更是需要通过“观”的第一眼印象加深对于优秀文化艺术的认同与尊重,实现探境的先决条件。
寻视角:以小见大观察视角,形成开阔胸襟〔二问〕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观察视角?
BOPPPS 模型教学参与式学习是关键,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通过观察- 思
考 - 分析 - 合作 - 探究实现互动教学。山水教学中观察视角的探寻又是实现育人的入口。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多会以“三远”介入分析讨论,通过高远、平远、深远的理论探究,结合空间想象,引导学生在不同视角下观察体悟山水空间。或比较中西观察角度的变化,体悟中国山水表达的妙处。事实上,无论是“三远”的理论基石奠定还是中西比较的事实验证,都过分强调了知识本身,而背离了中国山水画家的抒怀旨意。故新的山水教学务必要拾起并妥善运用好隐于山水的深意,去发现独特视角下隐藏的育人哲思。山水画家正是以坐拥千里江山的胸襟与气势为新时代的我们提供了处事的方法与开阔胸襟的必要。山水教学的育人较为隐性,但是却提供了高中美术教师深度思考与挖掘的挑战与可能,同时为学生宏观角度与精神层面提供了补充与丰富。而高中美术教学更是应捕捉任何有价值的细节因子,梳理整合经典作品、作者、话题等,做足前期预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合力整合完善,运用 BOPPPS 模型并巧妙结合,以模型代入教学过程,以物象认知理解达成育人目标,形成新视角下借景抒情的育人氛围。
探原由:独特山水题材,激发民族自豪〔三问〕中国画家为何钟情于山水?
传统山水教学可能会弱化或简化山水创作的动因,而情感的因素是思政育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经典山水作品赋予美术课程内容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经典表达 , 学生在 AI 虚拟中时空入境,以山水为背景,在一帧帧山水画境中,或身居层峦叠嶂间,或立于平远山河近处,所居所游皆为问题探究埋下伏笔。出境后合作分析讨论中国山水画家钟情山水的原因。集体智慧下景物不再单一,而是生发出借景抒情的诸多思考。学生形成板书若干:热爱祖国、壮阔山河、诗情画意、借景抒情、和谐共生、生命之美等等关键词,提供钟情山水启示下多元创造与当代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量,以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代理解彰显民族自豪,在美术课程中始终与思政育人保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中学美术教学中,我们更需要研究好教材内容,分析单元板块教学,不仅要做好显性内容的探究,应对更易操作的直白的教学内容,如传统花鸟中的生命教育、现代美术中的爱国教育等,更应克服畏难,挖掘更多隐性的育人内容,以问题解问题,以合作促合作,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
抒情怀:心入自然,实现借景抒情〔四问〕如何理解画家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如何创意当代山水?
作为山水教学的后测、小结环节,必然会起到深化作用。教学评价在本环节也主要指向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整的评价归纳。山水教学虽需要实践的丰厚,却也必须重视前期鉴赏环节的美育功能同步。以线索分析增强文化自信,借 AI 入境传统山水鉴赏,代入角色体悟山水境界,创意设计融入自然生活。对于传统山水的理解无疑让我们一步步靠近山水笔下的自由表达与情感传递。心入自然,遂能意识到:山水并非高不可攀,也并非止于传统山水的概念与技法,更是以独特的呈现、主客观融合的表达,勾勒一幅我们共存的山海世界,教会我们如何理解自然、认识借景抒情;指引我们在急速发展的新时代学会回归内心的宁静,多观察、多寻找、多探究,多表达我们对于万物的认知与理解,对于处事的态度与视角,对于国与家的忠诚与热爱。
从观山水——寻视角——探原由——抒情怀,我们试图活化 BOPPPS 模型,拓宽美术教学思政育人的新视角与新路径。既贴近了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贴近了共持的文化认同。从物象入手,层层深入,以景抒情,触发当下社会含蓄基因中不可或缺的情感表达。山水如是,美术教学更是趋同。
山水鉴赏只是美术教学中育人的一个缩影,却又是容易因普遍重技法知识而不慎弱化或忽视育人实施的一个部分。所以做好山水借物抒情的尝试,具有着助推美育实施的积极意义。对于更丰富的美术教学内容,学会归类、借鉴、挖掘与另辟新径,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我们将进一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聚焦“经典”,挖掘符合时代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育人素材与价值内涵,努力实现教材内容思政育人的全覆盖与高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淞强.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融合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5(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