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教育慢下来

作者

熊胜男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第五小学 41510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是往桶里倒水,是点火。对这些“慢”孩子来说,这火可能烧得慢点,但只要燃起来了,一样能暖烘烘的。他们就像院子里那些晚开的花,有的根扎得深,得慢慢等;有的长在背阴处,得多挪挪地方晒晒太阳。咱们做老师的,就得弯下腰,好好琢磨每朵花的性子。

一、好话是钥匙,能打开心门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不是说过嘛,人都想被别人夸。这话放“慢”孩子身上,太对了。他们就像被忘在教室角落的小盆栽,好久不见光,叶子都蔫了。但一句真心的夸奖,说不定就能让他们一下子精神起来。

我们班有个维族小姑娘叫麦麦,以前可真让人头疼。爸妈开着路边的烧烤摊,忙得顾不上管她,作业不写是常事,上学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次逃学还被她爸揍了一顿。直到有回班级群里打卡读书,我突然听见她的声音,清亮亮的,读得还有滋有味,每个字都透着股机灵劲儿。我赶紧在群里回了一句:“麦麦这嗓子,跟百灵鸟似的!读得比故事里还好听!”

第二天早读,她居然坐得笔直。后来才知道,那天晚上她把我这句话跟来买东西的人说了好几遍,眼睛亮得跟星星似的。从那以后,她成了班里的“朗读小能手”,谁读课文卡壳了,她一开口,大家就知道该咋读了。我还把国旗下讲话的活儿交给她,没想到她站在全校人面前,声音不抖了,腰杆也挺得笔直,校长都笑着跟我说:“这孩子眼里有光啊!”

现在的麦麦,不光作业天天按时交,还热心地教大家新疆舞。她妈妈总跟我说:“以前喊她三声都不理,现在追着我要表扬呢!”原来这些看着挺“倔”的孩子,心里都盼着被肯定,一句好话,就能让他们愿意跟你交心。妈妈还把教书育人,民族一家亲的锦旗送到了学校。

二、当回“寻宝人”,慢慢找闪光点

教孩子这事儿,最惊喜的莫过于冷不丁发现他们藏着的本事。就像养多肉,有的长得慢,看着蔫蔫的,其实底下在悄悄长新根,你得耐着性子等,说不定哪天就冒出个新芽来。那些被说 " 慢 " 的孩子也一样,他们的好藏得深,得带着点好奇心去找,找着了,还得捧着护着,让它慢慢冒头。

我们班以前有个女孩叫玥玥,刚转来时真让人操心。上课要么盯着天花板发呆,要么在课本上乱涂乱画,听写本上十个字能错八个,校服上总沾着点墨水印。但有次上科学课,老师让用树叶拼图案,别的孩子还在挑叶子呢,她已经拼出只小兔子,连耳朵上的绒毛都用细叶摆出来了,眼神亮得跟有光似的。

“玥玥这小手也太巧了吧!这兔子跟活的一样!”我举着她的作品给全班看。那天她没走神,下课还主动跟同桌说怎么选叶子才好看。后来美术课做黏土,她捏了只小猫,还给猫戴了顶小帽子,我把这作品放在讲台上当装饰,写了张便利贴:”玥玥的魔法小手捏啥像啥!”

从那以后,她书包里总装着彩纸和黏土,下课就坐在座位上摆弄,作业本上的字虽然还歪歪扭扭,但错字少了一半。还有啊,班里每周三查作业,我表扬本子干净的同学时,总看见她悄悄把自己的作业本抹平。没过多久,她的听写本上开始有红勾了,校服上的墨水印也少了——你看,孩子心里都有数,不用天天念叨,只要让她知道" 我能行",自己就会慢慢往好里赶。

三、摸准“病根”,才能开好“药方”

每个“慢”孩子身上那股子“慢”劲儿,都有来头。有的是打小没人教过该怎么学,有的是听多了“你这脑子转不动”,索性就懒得动了—就跟地里的菜长不高似的,你得先瞅瞅是土太硬还是肥不够,找准症结才能有办法。

我们班以前有个男孩叫小宇,四年级转来的时候,那叫一个让人犯难。上课要么盯着窗外的麻雀发呆,要么就趴在桌上装睡,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半天憋不出一个字,作业本更是跟新的一样,净是空白。有回我实在忍不住,当着全班说他“怎么一点都不上心”,结果他腾地站起来,把本子往桌上一摔,梗着脖子说“我就不写”,气得我半天说不出话。

后来跟他爸聊天才弄明白,小宇爸妈离婚后他跟着奶奶过,老人年纪大了管不动,他在以前的学校总被同学笑“笨”,老师也总说“你再这样以后啥也干不成”,久而久之,他就觉得“反正我就这样了,爱咋咋地”。知道了缘由,心里那点气就消了,反而有点心疼这孩子。我跟他说:“小宇,咱不跟别人比,就跟自己较劲。上课能听进去一句老师说的话,就算赢,我就给你换颗糖。”第一天他估计是没听进去,我还是塞了颗糖给他:“明天试试?说不定能听到句有用的。”第二天他居然抬头看了我两眼,我赶紧又递了颗糖,他接过去的时候,手指有点抖。

写作业也是,别人写一篇,他写两三行就行。我常凑过去跟他说:“你看这道题,跟你昨天玩的游戏里那个关卡是不是有点像?”他愣了愣,居然拿起笔在纸上划拉起来。写得乱七八糟也没事,我在旁边画个小太阳:“比上次强多了,这字都站稳当了!”大概过了三个月吧,他爸给我发消息,说小宇现在回家会主动翻课本了,还跟他说“我们老师说我能行”。有天早读,他居然跟着大家一起念课文,声音不大,但清清楚楚的。我看了他一眼,他赶紧低下头,耳朵却红得厉害。

我们做老师的,若真能让每个学生的天赋都有机会舒展,让每个人藏在骨子里的灵气都能透出来;尤其是对那些走得慢些的孩子,多给点善意和耐心,不催不赶,陪着他们一点点理清楚自己的脚步——这样“细嚼慢咽”的教育,就像守着一园花木,你不急着催它们同时开花,只是按着各自的时令浇水施肥,总有一天,当我们弯下腰,就能闻到那阵独属于他们的、清清淡淡的花香。这花香里,藏着每个孩子最本真的样子。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 要相信孩子[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 桑国元、郑立平、李进成.21 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