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德育共同体”构建策略探讨
陈如珍
褔建省龙岩市龙岩莲东小学 364000
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家校之间的德育协作却常常难以真正落地。部分家长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而学校的德育活动有时缺乏家庭的有效配合,也没有办法去形成持续的教育合力。家校之间的割裂不仅削弱了德育的实际效果,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探索如何构建“家校德育共同体”,促进家庭与学校在德育目标、方法和资源上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理念引导、活动形式创新和社会资源整合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策略,为家校协同育人提供参考。
一、加强德育理念引导
要真正构建起有效的“家校德育共同体”,学校和家庭在孩子的品德教育上必须形成合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让双方对德育的重要性达成一致认识。现在很多家长受“唯分数论”影响,把学习分数当成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脱节——家长在家只管作业和考试,很少关注孩子的道德表现和日常行为规范;而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家长要么不重视,要么觉得耽误学习,配合度不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学校必须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让他们明白,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品德修养和良好习惯,这才是孩子未来成长的根本支撑。
例如,为了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德育的重要性,学校定期举办了“德育理念宣讲会”,请专家来讲座,让教师分享经验,用大白话跟家长讲明白“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培养好习惯比硬灌知识更关键”这些核心教育理念。然后学校还专门做了本《家校德育倡议书》,把那些听起来有点抽象的教育理念变成实实在在的操作指南,为家长提供了详细的、可操作的德育建议。不止这些,学校有时还组织家长们去观看德育主题的纪录片,或者推荐像《正面管教》《家校合作共育的36 种方式》这样的专业书。这些书里有很多真实案例和专业建议,家长们学起来不费劲, 还能掌握科学的德育方法。学校做这些事不光讲究内容专业,更在意家长能不能听得进去。所以尽量不用说教的方式,而是挑家长容易接受的形式,慢慢引导。只有这样坚持下去,科学的德育观念才能真正变成家长自己的教育理念,自然而然用在平时的家庭教育里。
二、创新德育共育活动形式
(一)开展主题式德育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尝试去规划“家庭 - 学校”联动的德育主题月活动,像设立“诚信月”“感恩月”这些特色主题。学校每个月过聚焦一个核心品德,把抽象的道德要求变成学生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和感悟道德要求。比如在“诚信月”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记录家庭诚信小故事,然后在班级分享诚信案例;在“感恩月”里,学校可以开展给父母写感恩信、为教师制作感恩卡这些活动。一个月的时间跨度刚刚好,既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又能让道德教育真正渗透到日常。学生们在反复的实践中,不知不觉就把诚信、感恩这些品质记在了心里。同时家长也不再是旁观者——他们知道这个月该配合学校做什么,从听孩子讲故事到收感谢信,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参与方式。比起偶尔搞一次班会或讲座,这种持续性的主题浸润更能让德育落到实处。当家庭和学校用同样的方式、围绕同一个主题持续发力时,德育教育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打造线上线下德育共同体
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云端德育分享会”,利用网络平台打破时空限制,邀请家长通过视频方式聊聊各自家里是怎么培养学生品德的。例如在学期初,班主任通过班级微信群或家校联系平台发布活动通知,向家长详细说明了这个线上分享会要做什么、怎么参加,家长们就能利用碎片时间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活动正式开始后,每次的分享会,班主任都会邀请 3-5 位家长进行主题发言。这些家长用各种生动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德育妙招——8 到 10 分钟的时间里,有人会播放孩子做家务的视频,有人展示精心制作的考核表格,还有人念几段温馨的亲子日记。而在每位家长分享结束后,班主任还设置了5 分钟互动环节,其他家长可以通过文字提问或申请连麦的方式参与讨论。此外,班主任要注意把控时间节奏,适时引导讨论方向,确保交流氛围既活跃又高效。
(三)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德育空间
当前很多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往往局限于校园范围,但是没有充分利用社区和网络等丰富的德育资源。与社区共建“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学校可以与周边社区服务中心、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场馆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和家长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文化传承活动或革命传统教育。比如每月安排一个周末开展“亲子志愿服务日”,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与社区环境维护、关爱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或者在重要节庆日组织家庭参观革命纪念馆,通过实地体验增强爱国情怀。同时学校可以邀请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家庭德育观察员”,他们凭借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能够从社会视角为家长提供更全面的德育建议,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等。这种校社联动模式既拓展了德育的实施场域,又能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理念,比单纯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另外在数字化时代,充分利用网络德育资源也是创新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系统开发“家校德育资源库”,精心筛选优质的德育视频、电子绘本、典型案例等素材,按照年级段和德育主题进行分类整理,并标注适用场景和使用建议。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诚实守信”主题,学校可以收集相关的动画短片、绘本故事和情境游戏;针对高年级的“网络素养”主题,学校则可以整理典型案例分析、专家讲座视频等资源。这个资源库要方便教师和家长随时查阅使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取素材用于课堂教学,家长则能根据孩子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资源开展家庭教育。学校还可以借助常用的教育类APP 开设“德育共育”专栏,定期推送“每日德育小贴士”这样的实用内容,比如周一到周五分别发送文明礼仪、情绪管理、家务劳动这些主题的简短建议。通过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整合,既能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间维度,又能增强家校协同的便利性和持续性,为构建全方位的德育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德育理念引导,创新共育活动形式,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有效打破家校之间的壁垒,形成教育合力。只有当家长和教师在德育目标上达成共识,在方法上相互配合,在资源上共享互补,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全方位、全过程覆盖。未来,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协同机制,让家校德育共同体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军 , 刘宇畅 . 德育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模式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5,47(S1):268-270.
[2] 曲蓉 , 王瑾 . 家校协同打造德育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与可行路径 [J]. 教育评论 ,2022,(12):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