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夏明霞  李艳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启蒙与精神品格塑造的关键期,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大思政”育人格局,系统探索红色文化与小学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通过构建沉浸式育人场域、创新体验式教学模式、拓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推动红色文化从历史记忆转化为育人资源,助力学生感悟革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育人特质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融合革命精神、先进文化和时代价值的文化形态。它包含物质载体(如革命旧址、文物)、精神内核(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实践形态(如红色传统、红色故事)三个层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人民性和时代性。其核心育人特质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价值引领功能。红色文化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奋斗精神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精神指引;其次,文化认同功能。通过传承红色文化,帮助小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第三,情感陶冶功能。红色故事中的英雄事迹、革命先辈的崇高品格,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其责任担当和道德修养。

二、小学思政教育的特殊性与红色文化融入的必要性

小学思政教育的对象是 6-12 岁的儿童,他们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认知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体验直观但不稳定,价值观尚未定型。红色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对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时代挑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连续性与系统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小学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需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深刻感受到这些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力量,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多元文化冲击下,部分小学生存在历史认知模糊、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为抵御不良文化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其体现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精神品质,正是思政教育所要传递给学生的价值观念。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脉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了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这些资源为小学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精神,与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意志磨砺高度契合,能够助力其身心健康成长。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思政教育需要在这一阶段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并且要注重育人过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通过系统地挖掘和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能够让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中逐步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形成对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系统认知,成为具有红色基因和爱国情怀的新时代少年。

三、红色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红色育人场域,构建浸润式思政教育空间

校园环境作为隐性思政课程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春风化雨般的浸润作用。通过 " 三景融合 " 理念打造红色文化场域,使砖石草木皆能叙事,实现环境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同频共振。

(一)构建 " 红绿交融 " 的生态校园。学校创新 " 把红色文化种进土地 " 的理念,在校园中构建三层次育人空间:基础层植入石榴树阵、红梅林等象征性植物,中层打造 " 铁人菜园 "" 少年果园 " 等劳动实践基地,顶层建设森林图书馆、石油精神长廊等文化景观。石榴树认养制度让学生体会 " 千籽同心 " 的团结内涵,菜园四季轮作培养学生 " 功成不必在我 "的奉献品格,森林图书馆成为最受学生喜爱的" 第三课堂"。这种立体化设计,将劳动教育、生命教育与红色精神培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自然实践中感悟“团结、奉献、奋斗”的红色内涵。

(二)打造" 步步生景" 的红色矩阵。在校园规划与建设中植入" 移步换景" 的思政元素:正对校门的毛主席雕像庄严肃穆,凝视着莘莘学子的成长足迹;矗立在校园里的铁人王进喜石像,记录着石油会战的历史回响,激励学生传承和发扬石油工人忘我拼搏、艰苦奋斗和科学求实精神;主题文化墙以《旗帜》绘本为蓝本,结合学校吉祥物“小油滴”,生动展现“红船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时代印记。特别设计的 " 少年先锋岗 " 实行轮岗制,使每个岗位都成为行走的思政课。这种沉浸式场景构建,让红色文化真正实现了" 可观、可感、可传"。

(三)构建 " 多维浸润 " 的传播体系。校园广播、楼道展板、校园宣传栏以及学校追光电视台等媒体平台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渠道,定期发布红色文化知识、历史故事、英雄人物事迹等内容,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自发创作红色文化作品,如诗歌、散文、绘画、摄影等,通过校园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参与感,增强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体验,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这种 " 环境浸润 + 文化体验 + 媒体传播 " 的三维模式,使红色文化突破时空限制,在校园每个角落流淌,在师生心田生根,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新生态。

二、创新体验式教学,深化红色文化教育

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阵地,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唯有聚焦教育质量的提升,方能实现思政教育的守正创新与内涵式发展。在此背景下,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与深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耕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构建时代精神图谱。学校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注入新时代的精神内涵,采用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多元方式,使红色文化资源既具庄严性又具亲和力,真正实现可敬、可亲、可学、可用。解放军战士的忠诚担当、消防员的逆行无畏、科学家的创新攀登、抗疫医护人员的众志成城,这些鲜活的时代楷模,构成了新时代红色文化的精神坐标,更易引发当代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各学科教师深度剖析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基因。无论是语文教材中的革命诗篇与英雄传奇,还是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家精神与创新实践,均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从多维度挖掘红色文化元素,形成跨学科的教育合力。通过整合与创新,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优化升级,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教育滋养。

(三)创新红色文化教学活动,激活教育实践效能。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育实效性的关键。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传承红色精神,培养其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1、主题式教学活动:构建跨学科红色课堂

各年级在行政组长的统筹下,围绕“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航天精神”等特定主题,组织多学科教师协同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跨学科课程整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精神。自学校“未来 +”聚能科学院成立以来,教师团队积极探索科学精神与红色文化的融合路径,以航天精神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兼具科学探索性与红色文化内涵的教学活动。

以“长征精神”主题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长征诗词、散文,感悟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综合课教师讲述长征历史背景与重大事件,阐释长征的伟大意义;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创作长征主题绘画,以艺术形式表达对长征精神的理解;音乐教师组织学生传唱长征歌曲,以音乐的力量感染学生。在多维度的体验中,学生深刻领悟长征精神的伟大内涵,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2、项目式学习:培养红色文化传承者

六年级组教师设计的《革命岁月,红色时光》项目式学习,通过设计制作宣传册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从图书馆历史文献到网络资讯,从教材红色资源到实地参观革命纪念馆,全方位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不仅弥补了革命历史知识的短板,更锻炼了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通过构建“内容优化 - 活动创新”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我校红色文化教育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精神培育的转型升级,让红色基因在创新体验中代代相传。

三、拓展育人空间,丰富红色文化体验

红色文化资源以丰富的物质形态广泛分布于各类遗址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场馆中,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教育需突破物理空间的局限,超越校园与课堂的边界,充分整合家长与社区资源,通过多元化主题活动,推动红色文化从知识认知向精神传承的深度转化。

(一)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少先队活动。依托少先队组织平台,以主题队日活动为载体,构建“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场景。通过组织少先队员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聆听红色故事,参与祭奠英烈等仪式化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感悟红色精神,厚植爱国情怀。例如,清明节期间,各地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向英雄致敬,做时代好少年”主题活动。队员们在烈士陵园聆听抗战老兵与红领巾讲解员深情讲述英雄事迹,在庄严的祭奠仪式中感悟先烈精神,在互动交流中激发使命担当。

(二)拓展红色文化特色实践课程。红色文化育人需打破课堂壁垒,将教育触角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形成“课堂- 家庭- 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学校通过整合家长与社区资源,开发红色文化特色实践课程,推动红色文化教育从知识传授向实践体验的深度转化。

首先,深耕红色研学与实践基地,打造立体化育人场景。立足学校红色文化教育需求,系统拓展红色研学与实践基地网络。全国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实践基地、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场馆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实地参观革命纪念馆,学生以具身化体验感知历史脉搏;通过观看红色电影展,以影像叙事激发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通过宪法基地研学,将红色文化与法治教育深度融合,培育学生法治意识与家国情怀。这种“场景化 + 沉浸式”的教育模式,使红色文化教育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

其次,激活家长协同育人效能,构建家校共育共同体。发挥家长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桥梁作用,推动家庭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第一课堂”。学校通过“亲子共读红色经典”,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研读红色故事,在家庭共学中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通过“家长大讲堂”平台,邀请家长分享红色家风故事与个人感悟,以亲身经历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家长作为“学习伙伴”全程参与,通过亲子共探红色文化内涵,既深化了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又强化了家校协同育人效能。

通过构建起“主题活动深度浸润—实践课程全面赋能—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成功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实现从“知识输入”到“精神内化”的跃升,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不容置疑,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小学思政教育,是一项兼具系统性与长期性的重大工程。这一实践探索,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内在要求,更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路径。面对新时代小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我们需坚持 “以文化人、以情育人”,通过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创新体验式教学、整合校内外资源,让红色文化从 “书本上的文字记载” 转化为 “学生心中的坚定信仰”。

展望未来,仍需砥砺前行,进一步深入探索红色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校本特色文化的深度融合之道,构建一套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教育效果评估体系,让红色基因在少年儿童的心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