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永军 王霞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定宁中心小学(甘肃省武威市)733100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学科。尤其在小学低年级这一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更好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动手能力

伴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和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多方面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可以降低知识难度,促进其对于抽象数学概念的形象化、实践化理解,也可以有效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习知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复杂性,而小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发展较低,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动手操作有助于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动手实践为学生提供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发现、创新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丰富的动手实践活动也有助于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最后,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往往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促使学生在同伴的合作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推动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交适应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情境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能力和认知发展特点,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情境,如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动手操作任务,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等,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提高动手操作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创新思维和实践素养的发展[1]。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章《图形的运动(一)》为例,本单元学生需要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逐渐深入掌握有关知识。如,教师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物体图片的“一半”,如灯笼、飞机、螃蟹等,让学生根据一半图片猜测完整物品的名称,以此引出对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卡片,让学生通过对折的方式,判断其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彩纸、剪刀等教学用具,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剪、折、拼的过程自己设计不同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动手能力

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等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合理分工,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动手实践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章《认识钟表》为例,本单元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等活动,学会认识钟表,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并培养守时、惜时的习惯。时间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接触起来较为抽象,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动手实践活动深化其知识理解与记忆。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恰当的实践材料,鼓励每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单的时钟模型,并且通过数格子、拨指针等动手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熟悉时间概念,学会认识整时,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以及钟表上十二个数字、十二大格的划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动手操作,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借助引导性问题促进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

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动手操作,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相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2]。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章《角的初步认识》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使学生充分认识三角尺,并利用三角尺进行动手操作,明确“角是可以相加(减)的”这一原理等。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直角、钝角、锐角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大小关系;接下来,教师可以展示三角尺,并提出问题“一幅三角尺中都存在哪些角?”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你能用一幅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吗?”学生在此基础上积极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进一步提问:“用一幅三角尺都可以摆出哪些不同类型的角?”通过循序渐进、层层加深的问题引导,以此帮助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有关“角”的知识,充分调动学习热情,为接下来的深度探索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动手能力培养策略,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借助问题引导等途径,有效促进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应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共同为我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谭文静,吴立敏.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4):95-96.

[2]颜鲁霞.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动手操作能力[J].新课程,2021,(34):208.

[3]郭丽娟,包智英.“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23,(11):38-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