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视角下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后习题二次开发分层指导实践探究
卢艳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州市马岭镇观江村委小学 530305
引言: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面临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认知水平差异显著等现实挑战,传统统一化课后习题难以适应多样化学情需求,以学情为导向对课后习题进行二次开发,实施分层指导成为提升农村语文教学效能必然选择。立足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实际,探索习题二次开发实施策略构建分层指导模式,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农村语文教学质量。
一、学情差异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应用现状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材配套习题普遍存在标准化倾向,同一班级学生无论学习能力高低均使用相同难度习题,习题设计缺乏梯度性与层次性,难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习题内容以课本知识巩固为主,过分强调记忆性内容检测,创新性思维培养不足学生解题兴趣普遍不高,习题形式较为单一以选择填空等客观题型为主,学生表达能力与思维深度难以得到有效锻炼。习题评价标准刻板以标准答案为唯一衡量尺度,忽视学生答题过程与思维方式多样性,难以发挥评价激励功能,习题批改方式较为传统,缺乏针对性反馈与指导,学生无法从错误中获得有效学习启示。
农村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应用面临诸多客观制约因素,农村小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单一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顾及个体差异,实施精细化分层指导面临人力资源限制。教师工作负担较重,除教学任务外往往还承担班主任、行政等多项工作,缺乏充足时间精力进行习题二次开发与个性化批改指导,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有限,难以科学开展分层教学活动。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支持不足,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无法为学生课后习题完成提供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面临挑战,这些问题共同制约着农村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效能发挥,亟需探索突破路径。
二、学习能力层次视角,语文习题二次开发实施策略
立足学习能力层次视角,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后习题二次开发需着力构建梯度习题体系,教师应对原有教材配套习题进行系统分析与重构,按照基础性、发展性、拓展性三个层次对习题分类整合。基础性习题聚焦课文核心知识点掌握,以记忆理解为主确保全体学生达成基本学习目标,发展性习题注重知识应用与迁移,设计情境化任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拓展性习题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创新思维满足学有余力学生发展需求。在习题开发过程中,注重习题形式多样化在保留必要客观题基础上,增加开放性主观题型比例,关注习题趣味性与实用性统一,将农村学生熟悉生活情境融入习题设计,增强学习亲切感与代入感,提升习题完成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实现习题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融合,让语文学习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 13 课《少年中国说》节选为例,教师进行层次化习题二次开发,原有习题多聚焦字词理解与课文内容把握,缺乏梯度设计难以满足不同学生需求。通过二次开发基础层习题聚焦文章关键词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文章核心内容,发展层习题注重能力迁移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间联系,拓展层习题则激发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针对农村学生实际,将乡村振兴话题融入习题设计,如“调查思考:走访村中老人,了解家乡变化,思考作为新时代少年如何建设家乡”,增强学习现实关联性。批改环节采取层次化策略,基础题重点关注准确度发展题强调思维深度,拓展题鼓励创新表达每层次设定相应评价标准,通过这种分层习题设计《少年中国说》不再停留于文本学习,而成为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思考个人责任、培养时代担当精神重要载体,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个体需求满足路径,分层指导模式构建方案
构建基于学情分析核心机制分层指导模式,应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方向,教师需要建立系统学情诊断机制,通过观察记录、作业分析等多种途径全面掌握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基于诊断结果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分组,通常可划分为基础型、中等型、发展型三个层次,每组学生制定相应学习目标与成长路径,值得注意是分组应保持适度弹性,随着学生能力变化及时调整,避免固化标签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教师应当建立个体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学习历程与变化,为分层指导提供数据支持营造平等尊重氛围,消除学生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与学习主动性,调动班级合作学习机制通过异质小组活动,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互助共进实现共同发展,从而形成全班学生积极向上良好学习氛围。
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1 课《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构建完整分层指导方案,进行学情分析通过课前预习检测与平时表现观察,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学生重点突破文章阅读障碍,设计朗读指导卡标注重点字词与停顿节奏,安排师生共读—小组读—个人读递进式朗读训练,配合简单内容理解练习确保文本基础理解。中等层学生侧重感受文章表达特点,引导分析老舍先生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北京春节氛围,设计细节探究单引导学生寻找、分类、赏析文中生动细节培养文本分析能力。发展层学生则鼓励深度思考与创造,比较家乡与北京春节风俗异同思考传统节日现代传承方式,尝试写作“家乡节日见闻”提升文化理解与表达创新能力。课后辅导环节针对基础层学生安排一对一指导,重点解决朗读与理解障碍,中等层学生组织小组研讨相互分享感受体会,发展层学生提供延伸阅读资源,推荐老舍其他作品与北京风土人情相关文章。通过这种分层指导模式,同一篇《北京的春节》在不同学生心中激发不同体验与成长,实现了差异化教学与个性化发展统一,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成长体验。
结论:学情视角下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后习题二次开发与分层指导实践,突破传统统一化教学局限实现因材施教理念落地,通过构建梯度习题体系与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学情分析核心机制与弹性作业指导策略。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完善资源支持体系,推动家校协同育人,构建更加科学完善分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精准把握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公平与质量双重提升,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育. 语用学视角下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作业系统二次开发研究[D]. 2024.
[2] 宋海静 . 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作业的二次开发[J]. 2023.
[3] 方立霞 . 语用学视角下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作业系统二次开发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