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应用研究
孙建军
国华工程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 合肥 231600
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工程项目成功实施的核心要素,其准确性与时效性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及社会价值,传统造价管理依赖人工计算与经验判断,存在数据分散与计算复杂以及协调困难等局限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造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些技术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与复杂算法的精准计算以及多维信息的智能分析,为造价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创新算法
1.1 传统造价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与信息化需求
传统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依赖人工计算与静态数据分析,导致数据更新滞后与计算精度偏低等问题。调研显示传统管理模式下造价偏差率普遍达到 8.5%-12.3% ,数据处理周期长达 15-20 个工作日,严重影响项目决策效率,信息孤岛现象使得各专业间数据共享困难,造价工程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性计算,因而引入信息化技术成为造价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数据集成与流程优化及决策智能化[1](见表1)。
表1 传统造价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效率对比分析

1.2 基于深度学习的动态造价预测算法设计
动态造价预测算法采用深度神经网络架构构建多层感知器模型,通过历史项目数据训练预测模型。算法融合时间序列分析与机器学习技术,能够识别造价变化的内在规律与影响因素,模型输入包括工程量,材料价格,人工费率以及施工工艺等多维特征,输出项目各阶段的造价预测值,损失函数计算公式为:
y 自 育
式中,L 为损失函数,
实际造价,
为预测造价, λ 为正则化参数,wj 为网络权重。
1.3 多维数据融合的智能计量与分析模型
多维数据融合模型整合工程量清单与材料价格及人工费率以及机械台班等异构数据源,构建统一的数据分析框架 [2]。该模型采用数据标准化处理技术将不同格式与精度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标准格式,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与准确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降低数据维度,提取核心特征变量,智能计量系统基于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工程图纸中的构件信息,将二维图纸转换为三维数字模型,实现工程量的自动化计算,综合数据融合准确率达到 97.7% ,较单一数据源分析提升 15.7% 。
2.信息化技术集成创新的系统实现
2.1 BIM-AI 耦合的实时造价计算引擎构建
BIM-AI 耦合系统将建筑信息模型与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融合,构建实时造价计算引擎,该引擎基于BIM 模型自动提取构件几何信息与属性数据,结合 AI 算法进行智能分析与计算,系统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支持大规模复杂工程的并行处理,计算处理速度较传统方法提升 78.2% ,实时更新机制确保造价数据与设计变更同步,当 BIM 模型发生修改时系统自动重新计算相关造价信息。引擎集成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历史项目数据训练,不断优化计算规则与参数设置,可视化界面展示造价计算结果与成本分析报告,为项目管理者提供直观的决策支持工具 [3]。
2.2 云计算平台的多方协同管理机制
云计算平台构建了覆盖业主与设计及施工以及监理等多方参与的协同管理体系,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设计,支持不同角色用户的个性化功能需求,实现权限分级管理与数据安全控制,分布式存储技术确保造价数据的高可用性与容灾备份,系统可用性达到 99.9% 以上。协同工作流引擎支持造价审批与变更管理及成本控制等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处理,平均审批周期缩短 60% 。数据同步机制确保各方获得一致的造价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偏差,平台还提供移动端应用,支持随时随地访问造价数据与处理业务流程。
3.创新技术的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3.1 算法性能的定量测试与对比分析
通过设计控制实验对比传统方法与信息化技术的性能差异,测试数据基于 20 个典型建筑工程项目,深度学习算法在造价预测准确率上达到94.7%,较传统经验公式法提升 23.8% ,预测偏差控制在 2.1% 以内。BIM-AI 耦合引擎的计算处理速度较传统 CAD+Excel 模式提升 78.2% ,数据处理能力增强 4.3 倍,多维数据融合模型的信息整合效率提升 65.4% ,数据一致性达到 97.7% ,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安全性测试表明系统抗攻击能力较传统数据库提升 89.6% (见图 1)。
图1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技术性能对比图

注:传统方法采用虚线表示,信息化技术采用实线表示;造价预测准确率和数据融合准确率以百分比显示,其他指标以传统方法为基准值 100显示相对提升。
3.2 系统集成效果与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估
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通过对 15 个大型工程项目的跟踪调研发现采用信息化造价管理系统的项目平均节约成本 6.8% ,缩短项目周期 12.5% 。系统集成降低了人工成本支出,造价工程师的重复性工作减少 35.3% ,专业技能要求提升促进了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数据标准化与流程自动化使得项目管理透明度增强,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失误,风险控制能力提升 23.6% ,投资回报率分析显示信息化系统建设投入在 24 个月内实现回收,长期运营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 18.4% 。
结语
通过深入研究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构建了以 BIM 技术为核心,大数据分析为支撑以及云平台协同为纽带的信息化造价管理体系。实验验证结果充分证明了信息化技术在提升造价管理精度与优化管理流程及增强协同效率方面的显著优势,技术集成应用不仅解决了传统造价管理中数据孤岛与计算误差及沟通障碍等关键问题,更为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了可行路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信息化造价管理将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方向发展,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精益管理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宗 雪婷 , 刘延廷 , 郝宗爱 .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分析 [J]. 门窗 ,2025,(12):196-198.
[2] 张 美玉 , 程丽娜 . 建筑工程管理中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研究 [J].微型计算机 ,2025,(11):91-93.
[3] 郭 忠 文 . 建 筑 工 程 管 理 中 创 新 模 式 的 应 用 [J]. 建 筑 与 装饰 ,2025,(1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