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叶青莲
西南大学 重庆北碚 40071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结合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应看作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恪守的准则,解开了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上链锁,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大炮成功地炸开了 19 世纪中国面临的民主和民族两座大山。到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世界局势风谲云诡的局势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对“第一个结合”理论的继续深化,另一方面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理论遵循。
一、“两个结合”何以诞生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理论探索过程。历史的进程从何处展开,理论便从何处发展。回顾中国近代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初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时,某种程度上便已经坚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并非是凭空出现,其理论提出逻辑贯穿在党的发展历程之中。
(一)“第一个结合”提出的历史逻辑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架起了马克思主义与东方世界的大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让中华民族在黑暗之中看到了光明前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第一次统一战线成立并给予军阀势力以沉重打击,但是胜利之后,党经历了严重挫折,其中教训最为惨重的便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此次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被迫踏上长征。
总结经验教训,原因之一在于早期中国共产党无法正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党内某些同志盲目迷信书本教条、共产国际指示不同,早期毛泽东同志就始终坚持从实践出发,深入考察中国大土的现实情况,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毛泽东在革命斗争策略问题上始终坚持立足实际情况分析现实革命运动,这为后面其进一步阐述对待理论运用的正确态度埋下了种子。18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写道,“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2],自此中国共产党找到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立足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和照本宣科运用马克思,对比两种方法促成的结果,高低显而易见。1938 年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3],“第一个结合”正式被提出。“第一个结合”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它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做好了前提准备。
(二)从“一个结合”走向“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实际上就涵盖了“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具体实际即包含了中国革命现实实际,同时也包含了中国的历史实际,传统文化就包含在这个历史实际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革命作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它的提出就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农村现实情况的考察,同时也是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 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针对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也体现了“两个结合”思想。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走出的一条理论自主、文化自信、文明自觉之路。
2021 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概括“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4]
从“第一个结合”内在包含“第二个结合”到将“第二个结合”从“第一个结合”中剥离,使其拥有独立形态,是新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自二十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对“现代化
西方化”这种论断的反击,中国的现代化要靠中国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这就需要结合中国实际,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推动“两个结合”
文化牵动民族的精神命脉,是重要的力量源泉。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文化关系着民族的未来,一个有前途、有力量的民族必然有着辉煌的文化,必然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在中国这样的文化沃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其不可避免需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这样的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二、“两个结合”何以推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一条踩着落后国家尸骨的蛮横残酷血腥之路,中国不走西方老路,坚持立足中国自身国情实现发展,致力于自身实现现代化建设时,同时坚持以合作代替掠夺,以和平代替战争,以共赢代替赢者通吃,在发展中国自身中实现现代化。党面对这样的历史使命,需要坚持以“两个结合”聚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外部条件以及领导力量,回答实践给予我们的崭新课题。
(一)回应人民之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从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身上找到了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毛泽东同志正是因为成功号召了广大人民群众,得以成功地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实现革命伟大胜利。新的时代条件下回应时代难题,推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同样离不开人民。
目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两个结合”回应了人民对于精神文化发展的需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时代性,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与当代中国相适应,与中国人民实际文化需要相契合,满足人民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改变世界的终极力量一定是物质力量,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可以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通过“两个结合”,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调动人民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洪流之中。
(二)打消西方之疑
事物发展变化离不开内因和外因,内因虽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仅有内因是不够的,外因同样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到了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推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忽视西方世界这个外部因素。
1949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质疑和唱衰从未停止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也卷土重来”[6],面对西方不切实际的“威胁论”宣传,中国在面对国际进行事实澄清之时坚持提升中国在国际中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绕不开中国独特国情,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因此要打好舆论宣传战,我们要坚持“两个结合”,体现中国特色,推广中国文化价值理念,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三)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之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基本原理相结合,“第一个结合”不仅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同时也让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成为了全国执政党。现如今,文化已经成为了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两个结合”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应对新的危机与挑战,其强调了中国现如今的发展必须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贵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发展注入独特的文化基因。“两个结合”的提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形势变化的敏锐洞察力和正确判断,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接近且更有信心完成现代化的建设,但是前提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才能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才能让现代化建设和环境保护不再矛盾,才能够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才能够使中国的发展成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力量。
三、新时代条件下何以坚持“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在过去,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取得了一次次胜利,但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背景是理论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据,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理论想要发挥指导现实世界的强大作用,就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在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之时,如何坚持“两个结合”引人深思。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旋律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后,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因此在贯彻“两个结合”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主旋律不动摇,坚持在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型继承、创新型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旋律不动摇,一方面要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练就一身真本领,而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当成死板教条。毛泽东同志早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口头报告中谈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时特别说到,马克思主义“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7]。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呢?我们选择的当然是香的、活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臭的、死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两个结合”中,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党的代表者、发言人及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的实践者,必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最新成果,成为向大众传播和教育过程中展现马克思主义本身真理光辉的“旗子”。
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向来是开放与发展的,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之一,坚持立足中国本土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与发展,激发其内在生命力与活力,使其能够更好指导中国当代实际发展,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便是马克思主义跟随时代进步的伟大产物。中国现如今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在坚持“两个结合”时也应充分发挥其“指挥棒”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充分的结合贯通。
(二)推动“两个结合”融合发展
“第一个结合”打破思想枷锁,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次结合”同样也是一次思想解放,其使得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贵资源有了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扩宽了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探索道路,这两次思想解放都是党的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顺应国情提出了重要指示。
推进“两个结合”相融合,一方面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在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内涵与底蕴之时,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悠久的历史留给中国无数历史瑰宝,庞大的历史遗物要求文化工作者对其进行整理,并分辨文化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除此之外,还应该努力搭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另一方面要加强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上的营养,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相融合。同时应坚持用传统文化语言再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口语化,增加马克思主义传播范围,让理论深入群众之中。事实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不可避免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就诞生于中国大地之上,经过千年流传而不消失说明其本身就是符合中国实际需求,顺应人民需要的,而相结合的过程更是要考虑中国具体实际情况,不可能离开现实依据空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推进“两个结合”融合发展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以事实为依据的。
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推动“两个结合”的奋斗史,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创新,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阶段性胜利,“两个结合”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真理,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助力器,有利于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利完成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也可以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启迪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向内寻求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17
[2]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M]// 毛泽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