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刘国玲
霍林郭勒市第一小学
一、引言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倡导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语文作为基础学科,阅读能力是学生语言发展与思维提升的关键。然而,传统阅读教学存在任务化、应试化倾向,学生阅读兴趣不足。为此,笔者以“悦读”理念为导向,探索契合“双减”要求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减负增效”。
二、“悦读”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打造浸润式书香环境,让阅读“触手可及”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基础。在班级建设中,笔者通过以下措施营造书香氛围:
1. 丰富图书资源:建立动态更新的班级图书角,涵盖天文地理、历史科学、中外名著等类别,结合节日、主题课程定期补充书籍(如春节期间增加传统文化绘本)。
2. 优化借阅机制:推行“自助借阅”制度,学生可随时取阅书籍,并通过“阅读漂流卡”记录感悟,形成班级阅读共享文化。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学生逐渐将阅读视为日常习惯,班级图书月均借阅量提升 40% 。
(二)创新“生字开花”识字法,让学习“趣味盎然”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但传统机械抄写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笔者借鉴建构主义理论,设计“生字开花”活动:学生以某一生字为中心,通过联想组词、造句、绘画等方式,将汉字与生活场景结合。例如,学习“春”字时,学生拓展出“春天、春雨、春风”等词汇,并绘制春天景象。这一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将识字效率提升约 30% 。通过生活化、趣味化的识字过程,学生逐步实现从“被动记忆”到“主动探究”的转变。
(三)诵读经典诗词,让文化“浸润童心”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每日课前三分钟,笔者组织“诗词飞花令”“古诗情景剧”等活动,带领学生诵读经典。例如,在学习《静夜思》时,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诗人情感,用绘画呈现诗中意境。活动开展一学期后, 90% 的学生能熟练背诵 50 首以上古诗,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升。这种沉浸式诵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更让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心灵。
(四)开展亲子主题阅读,让陪伴“书香四溢
亲子阅读是构建家庭阅读生态的重要方式。笔者通过“三个一”活动推动亲子共读:每周一次亲子阅读时光、每月一次家庭阅读分享、每学期一次亲子阅读表演。例如,在共读《小王子》后,家长与孩子共同改编剧本并表演,既增进了亲子关系,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家长反馈显示, 85% 的家庭阅读时间从每周不足1 小时增加至3 小时以上,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显著增长。
(五)自主创编儿歌,让创作“点亮灵感”
仿写是低年级学生从阅读过渡到写作的桥梁。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场景歌》为例,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家庭场景,仿写儿歌。如学生创作的“一个操场,一片欢笑。一群孩子,一声问好”,既巩固了量词运用,又激发了创作热情。通过仿写活动,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明显降低,班级优秀仿写作品被汇编成《童声童谣集》,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六)举办读书汇报活动,让成果“多元绽放”
每学期末,班级开展“悦读嘉年华”活动,通过课本剧表演、好书推荐、书签制作等形式展示阅读成果。例如,学生将《西游记》改编成三句半,用幽默语言讲述经典故事;在“故事盲盒”环节,学生随机抽取书籍片段进行即兴演绎。这些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书籍的理解,更培养了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三、结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在“双减”背景下,以“悦读”为核心的教学实践,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未来,笔者将继续探索阅读教学与“双减”政策的深度融合,让书香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精神养分,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皮亚杰 .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 [M]. 商务印书馆 ,1997.
[3] 余党绪 . 思辨读写 :“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可能 [J]. 语文建设 ,2022(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