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兴安岭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

李福鑫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一、立足资源禀赋,明确转化基础

大兴安岭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森林、湿地、草地等自然资源,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域,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区。

(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全区森林覆盖率 85.7% ,有林地面积648.43 万公顷;湿地面积144.29 万公顷,森林和湿地每年创造的生态价值高达7975.03 亿元,是国家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和纳碳储碳基地,对维系东北、华北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境内有大小河流 500余条,是全国 25 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中 8 个重要水源涵养地之一,流域面积1000 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8 条,流域面积10000 平方公里以上河流5 条,被称为龙江水塔,为松嫩、三江两大平原提供了宝贵的农业生产用水,保证了东北大粮仓的稳产高产。

(二)物产丰富的自然资源。我区是国内唯一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和仅存的寒温带生物基因库,林内有各类野生植物 966 种, 60% 为可开发利用的经济植物。以笃斯越桔(蓝莓)、红豆越桔、偃松籽、榛子为主的浆坚果储量巨大,野生蓝莓资源储量更是占据了全国的 90% 。有苍术、灵芝、赤芍、黄芪等野生药用植物 340 余种。作为国家 20 个重点成矿带和三个重要找矿靶区之一,已探明金、铜、锌等矿产资源 48 种,潜在经济价值逾万亿元。

(三)神奇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兴安岭是中国距离北极圈最近的地方,是国内欣赏极光的最佳之地、是世界唯一可以找到陆地爱情坐标点的地方,被誉为“千里生态画廊,万里香格里拉”。拥有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冰雪等垄断性旅游资源,年平均气温 -2.6C ,夏季平均气温 19℃左右,冬季极端气温 -53°C , 冰封期长达 7 个月,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4.8-5 万个,比世卫组织清新空气标准高 38 倍。

(四)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在旧石器时代,大兴安岭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先后发现岩画遗址 38 处,呼中北山洞旧石器遗址距今 1.5 万年。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三路军三支队纵深开辟了大兴安岭游击区。开发建设时期,8 万铁道官兵和 5 万知识青年、干部职工战严寒、破禁区,铸就了“拼搏、创业、务实、奉献”的大兴安岭精神。

二、坚持问题导向,厘清“四难”问题

(一)“度量难”。当前对全区各类生态产品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掌握不全面、不精准,大数据处处见,小数据支撑度不足,进而影响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

(二)“交易难”。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产品虽好,但受制于知名度低,优质生态产品难以被广大消费者知晓,产品品牌“散乱弱”特征明显,无法得到消费者的信赖。

(三)“变现难”。大兴安岭地区作为全国最大的森林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供给有着巨大的比较优势,拥有巨大的生态系统功能服务价值,但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缺乏探索,在兼顾生态保护者、生态产品提供者、生态产品使用者各方利益方面缺乏体制机制的创新。生态系统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黑土地保护方面贡献度的研究论证滞后,建立纵向横向生态补偿缺乏数据依据。

(四)“抵押难”。大兴安岭地区外部金融环境窄,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机制不灵活,生态信用质押贷款产品开发不够丰富,生态产品质押贷款准入、授信、利率定价等环节的体制机制探索滞后。

三、创新实施路径,破解转化瓶颈

(一)林下经济方面。一是在资源端守好存量。全力加强生态建设,持续厚植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底色,充实森林大宝库的“库存”。加快推进林下经济植物普查,全面摸清资源底数、总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开发利用等情况,积极探索“规范化采集、统筹式开发”模式,不断提高林下产品采集量。重点打造扶持一批标准化林下产品抚育、种养殖基地,通过人工方式提升优质林下产品生产量。“双管齐下”,从源头上破解林下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二是在生产端做大增量。用好产业图谱,今年围绕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行署各部门已经制定了粮食作物、水经济、中药材、工业大麻等产业图谱,充分发挥产业图谱在招商引资中的指导作用,锚定林下经济全产业链,大力引进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配套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壮大精深加工规模,“借船出海”提升本土产业层级。三是在销售端实现变量。结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以蓝莓、偃松仁、黄芪为先行生态产品,实行“编制一个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制定一个生态产品认证标准、建立一个生态产品追溯体系、打造一个大兴安岭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四个一机制,深入推进物质类生态产品溢价增值。四是在品牌端打造声量。注重品牌培育,从功能食品开发的角度入手,加快制定和完善林下产品道地标准 , 积极参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绿色有机、原产地保护标识等认证,力争更多企业和产品纳入省“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地域品牌目录。同时,鼓励企业发展工厂直营店等新兴业态,在全国新建或改造整合大兴安岭绿色食品专卖店,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大兴安岭林下产品新形象。

(二)特色文化旅游方面。一是打造“神州北极、大美兴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以“大北极”旅游圈为牵动。系统梳理全区文旅资源,高标准编制《全区全域全季特色文化旅游总体策划》,对46 家 ΔA 级景区进行全面升级,促进各县(市、区)旅游景区、配套设施、产品开发、服务保障、游客引流、品牌宣传等要素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形成“众星拱月”的开发格局,全域打造“神州北极、大美兴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二是打造“全域全季”旅游。以夏季避暑、冬季冰雪两个“百日行动”为载体。不断提升“极地森林康养季”“极地冰雪嘉年华”等系列旅游产品品质,办好漠河北极光节、呼玛开江节等节庆赛事,开发“逐梦北极光”等更多具有兴安特色的体验游、研学游、康养游、边境游,丰富旅游场景搭建。三是打造“非遗里的兴安岭”。深入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加快建设地区博物馆、漠河黄金馆等文旅项目,探索开发老金沟、古城岛等历史遗迹,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三)寒地测试方面。充分利用我区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寒地测试产业基地的战略机遇,重点在“扩面”“提标”“填补空白”上三管齐下,推动实现我区寒地测试产业版本的跃升。一是在“扩面”上,整合各类测试资源,以建设漠河极寒科研测试产业园为中心,打造汽车、电子、电力、建材、装备制造、军事装备、航天航空材料、国防科技教育 8 大板块,进一步拓宽测试场景,吸引企业落户注册,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寒地测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二是在“提标”上,与大院大所大企深度合作,建设国内权威的测试机构,制定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寒地测试标准,并逐步纳入到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三是在“填补空白”上,充分利用我区入冬早、结束晚,极寒气温低、冰封期时间长的优势,积极谋划推进“四季实验场”和国家能源寒地新型电力系统重点实验室建设,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全力打造市场认同、行业认可、国家认证的国家级寒地测试产业基地和百亿级寒地测试产业。

(四)新能源产业方面。立足为其他主导产业发展提供电力支撑这一定位,我区将新能源产业作为生态主导型产业、未来产业和其他高端产业发展的配套产业,围绕“产消一体化”,统筹风电项目和外送通道建设,全力争取扩大风电建设规模。

(该成果为 2025 年度全区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2025dx01《大兴安岭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大兴安岭地区作为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是东北三省一区的唯一地区,肩负起“探索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