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
顾燕萍
杭州市萧山区城东教育指导中心 311217
【摘要】
为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双减”工作,选择以“国学、国术、国艺”经典教育作为突破口,启动“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方案,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传习国术精气、品味国艺精粹,唤醒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出一批有民族文化底气,有旺盛充沛力气,有高雅向上才气的好少年。
【关键词】三国研艺 课程 开发 实施
一、“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开展的背景与意义
(一)“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开展的背景
为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双减”工作,选择以“国学、国术、国艺”经典教育作为突破口,启动“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方案,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传习国术精气、品味国艺精粹,唤醒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出一批有民族文化底气,有旺盛充沛力气,有高雅向上才气的好少年;以"三国"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载体,通过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引领民族文化课程的生态建设,突破传统文化教育的重难点,积极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幼儿园、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造独具魅力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二)“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开展的意义
“三国”即国学、国术、国艺
国学:通过国学经典、古诗文、名著的学习与诵读,传承古典文学的精髓,做到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如幼儿园可选择《三字经》《百家姓》等;小学可选择《弟子规》《唐诗》《论语》等;初中可选择《大学》《史记》《吕氏春秋》等。
国术:中国武术(咏春)的学习,努力做到强身健体。各校根据本校的师资条件,利用体育课或大课间,开展中国武术(咏春)等国术项目,努力弘扬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国艺:琴、棋、书、画、戏剧、剪纸、陶艺等,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确定自己在国艺教育中的艺术特色和主导方向。广泛开展棋类、书法、美术、戏曲等国粹的启蒙和入门教育。
在双减背景下,与各校开展的拓展课程紧密配合,在各校原有特色课程项目的基础上,选择三国类课程中的1——2项重点开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质的“三国研艺”系列特色课程,使孩子们不仅具有强健的体魄,同时温文尔雅更具书香气质。当然,也为推动学校双减背景下拓展课程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的开发
(一)国学课程开发
国学:通过国学经典、古诗文、名著的学习与诵读,传承古典文学的精髓,做到知书达理、温文尔雅。
1.经典文学课程。
国学经典课程,让学生通过在生态、人文、精神、道德等关乎人类永续发展的共同研读,开拓与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养成开放豁达的文化胸襟、自觉自信的人文情怀和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使命感。
2.经典诵读课程。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3.整书阅读课程。
“整书阅读”集表演、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门学科为一体,是以语文课本或学生校园生活为基础的艺术创作。
4.国学体验馆课程。
从情境导入,到知识展示、探讨交流、互动体验、知行合一、激励评价等完整的六个教学环节,通过情景沉浸、视频体验、师生互动、游戏互动等互动体验形式展现,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创造了有力条件和动力,极大实现了国学教育价值。
(二)国术课程开发
国术:开展中国武术(咏春)等国术项目,努力弘扬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国学教育中来。
1.咏春课程。
通过咏春拳入课堂,使学生具备与武术鉴赏密切相关的武术历史文化知识和审美休养,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开发校本课程,建立咏春特色课程。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学生体质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2.快乐武术操课程。
快乐武术操课程,通过组织体育老师有针对性参与国术“武术操”的学习,提前学习武术操的动作技巧,熟练武术操的路数,了解武术操的发展史,学习武术文化。
3.国术延伸课程之篮球宝贝课程。
“篮球宝贝”课程以人人都有一颗小篮球,个个都会玩篮球为目标,以游戏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篮球、热爱运动的兴趣,在跑、跳、拍、投、传球等多样形式的篮球运动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
4.国术延伸课程之啦啦操课程。
啦啦操课程能全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团队精神,让学生在掌握啦啦操的基本技术动作前提下,学习科学健身的方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自我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5.国术延伸课程之花样跳绳。
学校将多元的绳子活动作为传统游戏的一种开始在孩子中普及渗透。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置“启蒙班”“提高班”“精英班”。在“启蒙班”,开设绳子游戏;在“提高班”,开展绳子基础练习;在“精英班”,开展以花样跳绳、合作竞赛为主的绳子活动。
除了上述课程外,设置国术延伸课程供各校参考开设,如快乐田径、竞技足球、趣味足球、乐玩空竹、乒乓球、羽毛球……等课程。
(三)国艺课程开发
国艺:琴、棋、书、画、戏剧、剪纸、陶艺等,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确定自己在国艺教育中的艺术特色和主导方向。可广泛开展棋类、书法、美术、戏曲等国粹的启蒙和入门教育。
1.戏剧课程。
利用学生学后托管等课余时间参加社团训练,从基础训练开始,掌握戏曲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从表演、台词、形体等方面加强训练,使学生背熟台词并能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直到完成成品。
2.陶艺课程。
陶艺拓展课程。采用“基础+提高”的运行模式,在部分年级中,利用一节美术课,集中进行授课,为学生体验陶艺亲近陶艺搭建平台。同时,吸纳部分学员招募到陶艺精品课程中来,集中进行引领与强化,提升陶艺制作能力。
3.棋类课程。
通过对围棋特殊的教育功能和教育魅力的开发,学校撰写围棋课程计划,安排开设围棋拓展课程,使学生在围棋的世界受到别样的感染和熏陶,。
4.剪贴课程。
通过民间剪贴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民间剪贴艺术。剪贴因其直观、形象、艳丽、多变的图案,方便、简单的工具材料,符合孩子学习的特点,深受孩子们喜欢。
5.金石文化课程。
金石文化学课程,结合金石陈列室,古陶瓷标本室,古代文书陈列室和芝兰馆展厅,编撰金石文文化课程计划,讲解金石文化内涵,教授金石传拓技艺,引领拓展金石文化延伸,让每一位学子都能亲历金石文化的魅力。
6.纸艺课程。
“纸艺馆”致力于探究纸的特性、纸的用途和玩法,从传统的造纸术到纸张的编织到纸浆的探索等,通过创设“古老”的纸艺探究、纸艺活动等让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
除了上述国艺课程外,还有书法、竖笛、国画鉴赏等课程,同时还设置国艺延伸课程供各校参考开设,如话剧、管乐……等课程
三、“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的实施。
(一)实施策略
1.与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三国研艺”课程教育要与学校常规工作有机结合,在常规教育活动中体现国学教育的思想,在“三国”教育中解读常规教育的要求。重在潜移默化,贵在扎实持久,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三国”教育自身的规律。
2.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三国研艺”课程教育要注意讲解规范言行、修养身心的传统做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给“三国研艺”注入新的生机,升华新的境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知行合一,使学生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养成儒雅的君子之风。
3.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三国研艺”课程教育要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各幼儿园、中小学要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使“三国”教育成为推动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动力。
4.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要构建书香校园,在学校整体环境的设计、规划上,既要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要求,又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在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三国”,学习“三国”。
5.与德育教研科研相结合。各校教科室、教导处、德育处要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教育制高点,提出对策,找准切入点,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
(二)实施途径
1.课堂教学
(1)学科课程。将“三国研艺”系列课程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不同领域挖掘传统文化因素,传播中华文明成果,形成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各学科教学中要适当加强“三国”系列课程的学习与指导。
(2)校本课程。积极开发反映本校教育特色,适合学生发展,可供学生选择的“三国研艺”系列课程,组织开展“三国研艺”系列课程,在活动中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让经典文化指引学生健康成长。
(3)“X”课程。充分利用学后托管的时间,结合“三国研艺”开展围绕国学、国术、国艺的“X”课程,诵读国学经典、传习国术精气、品味国艺精髓。
2.课外活动
(1)主题活动。各校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以“三国研艺”系列特色课程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以“三国研艺”文化立人,根据双减背景下“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在各校课程设置及实施的基础上,开展一月一次的主题式活动。
(2)社会实践活动。各校园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设立创新性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传统美德,认识国学内涵,传播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努力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四、“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效。
辖区内各校园,用心研艺着“国学、国术、国艺”之“三国”,用情演绎着“融通、融合、融扩”之“融曲”,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质的“三国研艺”系列特色课程。
(一)“传承经典,古韵育人”演绎“融通”之曲
积极开展“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演绎着“普及、提高、拔节”的“融通”之曲。
1.普及。定位于兴趣培养,区域特色课程与学校原有课程融通,面向全体学生,每周开设区域特色课程。
2.提高。聚焦于孕育特色尖子,吸纳选拔基础好或有进一步发展需求的学生,于学后托管时间融通,每周开展两小时的活动。
3.拔节。立足于以赛促学练尖兵,于更广阔的展示空间融通,学生们在省、市、区各级各类的赛事上表现出色,成绩斐然。
(二)“强健体魄,蓄能未来”演绎“融合”之曲
结合“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各校正演绎着“并轨、引进”的“融合”之曲。
1.并轨。各特色课程融合于日常教学,使其常态化、周期化。以武术操课程为例:坚持体育课教学与班主任辅助教学相结合,利用大课间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武术操的学习,不断强化与熟练武术操套路,直至学生能熟练完成一整套的动作要求。
2.引进。技艺学习与专家面对面融合。以陶艺课程为例:学校结合非遗进校园项目,邀请传承人来校指导,定期走进课堂,走近学生。
(三)“国艺精粹,文化自信”演绎“融扩”之曲
结合“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各校正演绎着“触点、及面”的“融扩”之曲。
1.触点。将“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融扩于我们各校的课程。以花样跳绳为例:设置了“启蒙班”“提高班”“精英班”,在全校普及的特色课程的基础上,同步成立跳绳俱乐部。在生活中,将绳操作为广播操的一种。在特色上,将其与校内体育活动和自主游戏相互结合,作为特色课程的一部分去实施开展。
2.及面。将“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融扩于更大的空间和舞台。以金石文化课程为例:将金石上的文字和图案纳入到我们美术课堂的教育内容中来。依托学校的硬件支持,教师个人的收藏,建立了校内成体系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以金石为媒介定期引进展览。学生在近距离接触中,感受金石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与璀璨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国研艺”区域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传习国术精气、品味国艺精粹,培养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底气、旺盛充沛力气、高雅向上才气的好少年,打造独具区域魅力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新”三国,“皆”美好,执奋进之笔,呈多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