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梧州市万秀区养老的发展创新

作者

朱红晖 朱美燕 李慧蕾

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省

*    (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1]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求,需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新形势,切实转变战略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谋划积极应对的各项战略对策,不断开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道路的新格局、新局面,构建和完善个性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近年来,万秀区老年人偏好居家和社区养老,仅约 10% 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高龄、失能、空巢老人比例较高,对医疗护理、日间照料、助餐等服务需求旺盛。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问题成为摆在政府、社会、家庭面前的重要热点问题。因此,研究梧州市万秀区养老发展和创新问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通过调查梧州市万秀区养老发展现状,找出其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对梧州市万秀区养老发展提出创新性建议,为梧州市、广西和全国养老发展的创新提供借鉴作用。

一、万秀区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

民政部门有关数据显示,梧州市于 1999 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 2023 年底,万秀区 60 周岁以上老年人达6.12 万,占总人口的24.57% ;65 岁以上老人占比 18% ,属于中度老龄化。其中,60-69 岁老年人有32410 人,占比 11.88% ;70-79 岁老年人有 17470 人,占比 6.4% ;80 岁以上 95500 人,占比 3.5% 。

目前,全市共有备案且在运营养老机构 42 家、床位 5531 张 , 其中护理型床位 3548 张 , 占比 64.15% ;在社区居家层面 , 建成 1 个市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8 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2 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覆盖率 100%。[2] 其中,万秀区共有备案且在运营养老机构 42 家,包括公立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民办养老机构等,床位 5531 张。2023 年机构床位同比增速仅 1.92%,截至 2023 年底,全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约5400 万人。

万秀区建设了七个街道 / 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街道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万秀区云家庭服务中心于 2014 年成立,开创了“医、养、娱、教”四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通过“线上 + 线下”双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体活动等系列志愿服务。

(一)老年人及老年人子女

根据相关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老年人及其子女对养老的看法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和倾向。

1. 居住模式:家庭仍是养老的核心

70.97% 的受访者倾向于居家养老,仅有 29.03% 的人选择其他方式。居家养老的主要优势包括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自由安排生活以及费用相对较低。然而,居家养老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缺乏专业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家庭成员负担重以及安全性问题。

2. 养老服务需求:医疗和日常照料需求迫切

在养老服务需求方面,子女最希望得到的是日常照料服务(如饮食、清洁等)和医疗保健服务(如定期体检、上门诊疗),而精神慰藉和娱乐活动的需求相对较低。

3. 健康状况与养老体系建设:需更多社会支持

老人目前的健康状况以“健康”和“一般”为主,日常生活照料主要由子女或孙子女承担,其次是配偶,而政府、社区或保姆的帮助占比较低。77.42% 的受访者认为应动员企业和个人参与市场化专业养老服务,83.87% 支持建立家庭养老服务财政补贴制度,反映出对政策支持的强烈需求。

(二)养老机构

1. 规模较大且基础服务较为完善

万秀区养老机构以民办为主,这些机构普遍规模较大,75% 的机构床位数超过 100 个,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在 200 平方米以上。所有机构都提供单人间(配备空调、卫生间和彩电),双人间和四人间,但更高密度的五人间则未被采用。娱乐设施方面,所有机构都配备了基础娱乐设施,其中图书阅览室、康复设施和健身房的使用率较高,但歌厅等娱乐场所较少。

2. 高成本运行

机构普遍采用开放化、民主化的管理模式,财务由专人负责,主营业务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同时提供短期托老和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类型以养护型为主,供养型和康复型各占 50% 。康复护理、健康咨询、心理辅导和临终关怀等服务占比均达到 75%,专职医生以 10 人以下为主,且多为正规院校毕业的专职医生与退休返聘医生结合的模式。

(三)社区

总体来看,梧州市万秀区社区养老正处于从基础生活照料向专业化服务转型的阶段,已建立起初步的服务框架。社区养老的接受度与老年人的个人特征密切相关。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等因素显著影响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评价和需求偏好。

. 服务基础初具规模

社区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定期体检、休闲娱乐场所等基础养老服务设施,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熟悉环境的依赖和生活习惯的保持,这也反映出社区作为养老载体的重要性。万秀区依托“互联网+服务中心”打造升级了“云家庭”养老系统,整合“云家庭”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三位一体”服务阵地,该中心统筹调动各种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体检、文娱活动等一系列的服务。[3]

2. 社区环境便利

社区生活环境便利性整体评价较好,在买菜、交通等日常生活需求方面基本能够满足。社区周边多设有超市和市场,能够满足日常买菜需求,且公共交通方便。此外,部分社区内还配有便民服务站、快递柜等设施,为日常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四)服务队伍

1. 队伍构成与就业现状

受访护工均为 50 岁以下人员,其中女性占比 100%,显示出养老服务行业的性别倾向性。63.64% 的护工来自农村,36.36% 来自城市,反映出农村劳动力在该行业的重要作用。护工入职前身份多样,包括待业人员、相关专业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他们主要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人才市场和职业中介获取工作信息。选择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原因包括“与所学专业相符”和“个人喜好”,但也有少数是“为了生存”。工作时长方面,54.55% 的护工每日工作 8 小时以下,18.18% 需要工作 11-12 小时。

2. 服务内容以基础照护为主

护工主要承担日常照料、协助医护人员和陪老人聊天等工作,81.82% 承担日常照料和情感陪伴,54.55%需协助医疗护理。

3. 主动学习意愿强

90.91% 的护工参加过培训,其中 60% 是主动参加或自费学习, 30% 由所在机构组织。81.82% 的护工已考取养老护理资格证书,显示出较好的专业资质基础,受访护工都一致呼吁加强专业培训,希望提升服务能力。

二、目前养老服务业发展困境

(一)老年人及老年人子女

1. 家庭照护和经济负担双重压力

数据显示,58.06% 的老人与子女同住,25.81% 与配偶居住,反映出家庭仍是主要的养老依托。然而,高达 61.29% 的子女表示居家养老面临家庭成员负担重的问题, 显示出家庭照料的压力和专业支持的缺失。经济压力方面,虽然多数受访者每月能给予老人 500 元以上生活费,但经济压力仍是重要制约因素。此外,超过半数的子女能在家中老人身体不适时陪同就医,但仍有少部分无法做到。

2. 安全保障焦虑

近半数受访者表示外出时担忧老人独处安全问题,如跌倒、忘记关闭煤气等问题,加重子女心理负担。3. 精神关怀缺失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许多老人面临着精神关怀缺失的问题。子女忙于工作,往往只关注老人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求,独居老人尤其容易感到孤独,长期缺乏陪伴和沟通可能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这种精神关怀的缺失不仅影响老人生活质量,也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

(二)养老机构

1. 医疗短板突出,专业服务弱

虽然基础生活设施较为完善,但医疗设备严重短缺,如缺乏X 光机等基础医疗设备,专业医疗支持明显不足,形成服务能力与失能老人照护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且目前机构能提供的服务相对单一,服务个性化程度低。

2. 运营压力大

养老服务机构在水电气、维修保养、房屋租金等方面面临巨大开支。同时,机构内护理员、医生、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和保洁、保安、厨师等工作人员需配备齐全,培训和教育方面的支出也增加了机构运营成本。调查显示,大部分机构需要3—5 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4]

(三)社区

1. 设施分布不均

万秀区作为核心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仍存在区域分布不均问题。例如,长者饭堂虽规划新增民主社区、龙湖镇塘源村等3 个点位,但现有运营的助餐点仅24 个(占布点总数的50%),部分设施未能充分利用、覆盖面有限,全市已完成 5000 户以上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但普通的老年家庭覆盖率较低,对非困难老年人群体来说难以享受同等支持,居家养老仍存在安全隐患。

(四)服务队伍

1.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调查发现,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大 业培训,缺乏系统的医学卫生知识、心理学知识及与老年人相关的 照料,难以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养老服务需求。 建设 1 个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并创建 20 个以上自治区级 导致万秀区养老服务人员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资源。且现有培 能失智老年人照护、心理疏导等急需紧缺领域的专项培训。

2. 人才短缺

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加上经济收入不高,年轻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导致养老服务单位招人难、留人难成为普遍问题。[6]

三、结论及对策

(一)结论

综上所述,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驱动下,梧州市万秀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既面临挑战,也蕴含机遇。

一方面,在高老龄化率与高龄化的趋势下催生了刚性需求;另一方面,政策推动下的设施建设、医养结合探索为服务供给扩容奠定了基础。然而,设施分布不均、人才短缺等问题仍制约着服务质量的提升。为实现养老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万秀区需立足本地实际,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完善服务内容和提升专业化水平,构建更加精准、多元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同时需强化人才培养与职业激励,破解人才短缺瓶颈,才能构建起可持续、有温度的养老服务体系,真正实现“老有颐养”的社会愿景。

(二)对策

1.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应出台政策,对养老机构的水电、天然气费用和税收给予优惠。同时根据机构评定等级及收住老人的失能程度提供运营补贴,重点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这些措施能有效降低机构运营成本,缓解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2. 发展多样化服务

养老机构应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在生活照料方面,提供 24 小时护理、助浴助餐等基础服务;医疗康复方面配备专业医护团队,定期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康复训练;精神文化层面组织兴趣小组、节日庆祝、老年大学等活动。同时应注重个性化服务,如设立临终关怀服务等。通过智能化设备监测老人健康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服务方案,确保服务质量。

3. 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为扩大养老服务人才供给,应积极拓宽人才来源渠道,鼓励物业、家政、医疗等专业人员跨行业参与养老服务,构建专职、兼职与志愿者协同互补的服务体系。 同时需强化多层次人才培养,完善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建立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相衔接的激励机制,让养老服务人才有稳定岗位、有事业舞台、有上升通道;还要通过评优争先等形式,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社会认同度,让人才生活舒心、工作安心。[4]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J/OL].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李雪 .“三个聚焦”破解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难题——对话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民政局局长黄继宗 [J].中国民政 ,2024,(01):52-53.

[3]打造没有围墙的“银发之家”[J]. 当代广西 ,2022,(Z1):73.

[4]覃昌良 , 蓝引放 , 夏状 . 广西养老服务机构生存和发展情况研究 [J]. 中国社会工作 ,2024,(23):31-33.

[5]韦秋禄 , 韦家旭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城市养老机构服务的困境及对策——以广西为例 [J]. 百色学院学报 ,2024,37(02):90-97.DOI:10.16726/j.cnki.bsxb.2024.02.005.

[6]白金龙 . 机构养老服务供求不平衡问题与对策 [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06):178-179.DOI:10.13665/j.cnki.hzjjykj.2021.06.078.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朱红晖,女,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与实践。朱美燕,女,教师,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实践、青

年思想政治教育。李慧蕾,女,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关于梧州市万秀区养老的发展创新”(项目编号:S2024113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