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德育实践中班主任情感沟通策略的研究

作者

董树章

肇庆市广宁县联和中学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

鉴于初中学生学习能力与性格爱好的差异性,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时,不能盲目采取一刀切的德育工作方式,忽视学生的差异性,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时,应当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学习情况,采取合适的德育方式,以发挥出德育工作的优势,如给予学生人文关怀、鼓励肯定学生的表现、主动与学生畅谈人生,从多个领域入手,寻找德育工作开展的切入口,实现德育工作开展预期效果。

(二)以生为本原则

传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时,班主任始终围绕自身开展德育工作,使得德育工作流于理论与形式,并没有与学生产生思想共鸣,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情感,影响到学生的身心成长。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时,应当遵循以生为本原则,主动突出学生的班级主体性、学习主体性,肯定学生的想法与建议,围绕学生开展德育工作,使得德育工作找到现实抓手,可真实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挥出德育工作开展的价值。如学生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学生的偏科问题、学生缺乏家庭关怀等,班主任都可合理开展德育工作,解决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路径

(一)品德模范的树立

在德育工作开展时,为找到德育工作抓手,班主任可进行品德模范的树立,引导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发挥出品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班主任进行品德模范树立时,可设定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礼仪模范、学习模范、劳动模范等。为保证每一类型的模范真实发挥出思想意识引领作用,班主任进行模范树立时,不能忽视学生的想法,直接对某学生进行模范界定,避免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与嫉妒,使得品德模范树立,无法发挥出相应作用。为此,班主任进行相关模范树立时,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民主公开公正的投票,让学生选出自己心中的道德模范、学习模范、劳动模范等。通过学生的公开公正投票选择,可增强模范树立的权威性,并得到其他学生的信服,可有效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模范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初中德育工作开展预期效果[2]。

(二)心理辅导的开展

通过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分析可知,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抗压能力较差、心理孤僻、存在暴力倾向,给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初中班主任进行德育管理时,应当对德育教育思想进行挖掘,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保护学生的隐私性、尊重学生的内心想法,在专业心理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协同下,给予学生科学持久的心理辅导,促使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形成积极阳光的乐观心理状态,主动拥抱生活、体会生活的美好。

三、善用德育素材,提升学生认知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很多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关注点大多放在了学习成绩上,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综合性的关注度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学生思想认知方面的关注。基于这样的管理现状,班主任本着为学生成长的长远性考虑,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内容,并深入的挖掘学生身边的德育素材,让学生在现实行为的映照下,对照自身思想行为,更加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为健康成长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

譬如班主任在日常的班会组织中,可以从近年来屡禁不止的"校园暴力"现象入手,在现实素材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思考产生"校园暴力"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然后通过问题来反问学生"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会选择什么样的解决方式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适当的引入《论语》中的相关故事进行德育理念的阐述,为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指明方向。学生在思考中不仅深入的挖掘了现实素材中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更在问题解决方法的思考中逐渐清晰的建立起自身道德意识。德育教育本身是一项非常枯燥的教育过程,班主任老师在开展过程中不断的结合现实问题,引入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社会话题,不仅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在德育学习中的积极性,更让学生们在现实问题的剖析中对于德育教育的本质认知的更加清晰。

四、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德育计划

新课改标准中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有着十分明确的规定,不管是教师教学还是班主任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都必须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维模式。在班主任德育管理形式的开展中,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德育管理开展的基础与目标,班主任老师在进行德育计划的制定时,首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教育计划的制定,在目标明确的德育教育开展中,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的更加透彻,同时个人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譬如班主任德育管理进行过程中发现,学生们普遍都存在个人意识强烈导致的自私自利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首先要结合当今社会家庭生育情况中独生子女的普遍现象,从根源上找到原因,然后利用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组织学生利用课余实践开展"献爱心"活动,比如到养老院去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赠物资等,在德育内涵浸润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更高一级的幸福感和责任感,从学生自身的感受出发,为德育意识的萌生埋下了伏笔。

结语

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的有效开展,不仅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德育管理计划中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德育教育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生个人的道德认知和素养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明凤.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J].科教导刊,2017(4).

[2]姜军.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4).

[3]谭双.浅谈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J].亚太教育,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