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档案的长期保存与保护研究

作者

王益

重庆市大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402360

引言:

随着信息化进程加快,数字档案成为档案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速度快、存储密度高、利用便捷,但也面临技术过时、载体失效、数据损毁等风险。传统纸质档案保护方法难以完全适用于数字环境。国际档案理事会(ICA)与 ISO 标准均强调,数字档案管理要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规划。长期保存既是技术问题,也是制度、流程与标准的综合体现。建立科学的保存和保护体系,是确保档案真实性、完整性与可用性的关键。

一、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方法

(一)制定标准化元数据方案,支撑信息可追溯性

元数据是保障数字档案长期可读和可理解的关键。它不仅记录文件基本属性,例如题名、责任者、创建时间、文件格式,还涉及技术环境、权限信息与保存历史。缺乏完整元数据的数字文件,可能无法确认其来源和真实性。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例如,都柏林核心(Dublin Core)用于基础描述,PREMIS 用于保存管理,确保不同系统间互操作性。元数据结构保持统一,字段定义清晰,减少随意填写。

元数据与档案数据分离存储,构成独立的数据流。这样,即使主文件受损,元数据仍能提供恢复线索。归档初期即完成元数据著录,后续每次迁移或修改都更新记录。定期进行元数据完整性检查,发现缺失或错误及时补正。利用自动化工具辅助采集技术性元数据,减少人工干预。长期来看,结构化、标准化的元数据体系是实现档案可追溯、可验证的保障。

(二)定期格式迁移,应对技术过时风险

数字文件可读性高度依赖特定软件与操作系统。随着技术更新,传统应用程序会停止支持,导致文件无法打开。格式迁移是主动应对风险的有效方式。其核心是把文件从专有格式转换成开放、稳定、广泛支持的格式。例如,把 Word 文档转为 PDF/A,把音频文件转成 WAV,图像转为 TIFF。这些格式不依托固定厂商,技术规范公开,便于长期读取。

迁移工作纳入日常管理流程之中,制定清晰的时间表。一般根据技术生命周期评估,每 5-10 年进行一次系统性迁移。迁移前进行测试,保证内容、布局、字体、色彩等重要要素无损。迁移后保留原始文件作为备份,新旧版本建立关联关系。需详细记录整个过程,涵盖迁移时间、操作人员、工具版本与校验结果。借助制度化迁移机制,延长数字档案可用周期。

(三)采用封装和仿真技术,维持原始状态

就某些特殊类型数字档案,如交互式程序、网页、多媒体作品,仅做格式迁移容易破坏其结构或行为逻辑。封装技术通过把文件、相关元数据、渲染工具甚至操作系统片段打包成整体对象,确保用后仍还原原始环境。常用封装格式如ZIP 或专用容器,内部结构清晰,支持长期管理。

仿真技术是在新硬件或系统上模拟旧运行环境。例如,虚拟机运行已淘汰操作系统,进而打开旧版软件生成的文件。这种方法能最大程度保留原始界面和操作体验,适用需要保持“原貌”的数字遗产。仿真平台标准化配置,定期验证镜像文件。封装和仿真用于高价值、复杂结构的档案,是格式迁移的有效补充,共同构成多层次长期保存方案。

二、数字档案的保护方法

数字档案保护工作中需要应对数据损毁、技术失效与安全威胁等多重风险。仅凭存储无法确保档案长期可用,须建立系统性防护机制。保护工作包括物理安全、数据完整机访问控制等多个方面,通过技术方式与管理措施结合,保障数字档案真实性、可靠性和可访问性。

(一)建立多重备份机制,防范物理和逻辑损毁

数字档案存储依托电子设备实现,存在硬件老化、系统崩溃、火灾水灾等众多风险。单一存储方式容易造成数据永久丢失。为保障安全,必须实行多重备份方法。一般采用“三副本”原则:第一份为主存储,存于单位内部服务器,供日常调用;第二份是异地镜像,传输到远离本地的灾备中心,避免区域性灾害出现全损;第三份为离线备份,刻录在磁带或光盘中,断电封存,减少网络攻击或误操作波及。

三类备份各有功能所在。本地副本响应快,适合高频访问;异地副本保障灾难恢复能力;离线副本最稳定,能够长期保存。备份频率按照档案更新情况设定,重要业务档案每日同步,一般资料每周或每月备份。每次备份后进行抽样恢复测试,验证数据可读性。同时,记录备份时间、操作人、存储位置等信息,构成管理台账。基于多地点、多载体、多状态的备份体系,提升数字档案抗风险能力。

(二)强化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保障信息安全

数字档案易于复制、传播,如果被未授权人员访问,会造成信息泄露或内容篡改,因此,应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用户通过身份认证方能登录系统,基础方式为用户名加密码,高安全等级系统中启用双因素验证,尝采用短信验证码或动态令牌。

权限分配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不同岗位人员只能访问职责范围内档案。例如,档案管理员进行归档、维护操作,普通查阅人员只能浏览已开放文件。敏感档案如人事、财务类,额外设置审批流程,负责人同意后方可查看。系统自动记录每次登录、查阅、下载、修改等操作,构成操作日志,支持事后追溯。管理员定期检查权限设置,及时关闭离职或调岗人员账户。经过身份识别、权限分级与行为分析,构建安全、可控的访问环境。

(三)部署完整性校验和病毒防护机制,确保数据纯净性

数字文件长期存储中容易出现“位衰减”,即存储单元微弱电流变化,造成数据比特翻转,损坏文件。同时,传输或导入中会携带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威胁系统安全。为防范这类问题,应该部署完整性校验机制。常用方法是生成文件哈希值(如 MD5 或 SHA-1),作为唯一“数字指纹”。定期重新计算并比对,如果不一致,说明文件已发生变化,需启动修复或替换流程。

此外,安装专业级防病毒软件,对所有新导入文件进行实时扫描,阻断已知威胁。网络出口设置防火墙,限制非法访问与数据外传。对于从外部设备导入的档案,在隔离环境中先行检测,确认无毒后再转入主系统。重要数据操作避免公共网络环境下操作。通过定期校验与主动防护相结合,保证数字档案真实、完整和可用状态。

结语:

数字档案长期保存与保护属于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管理工作。技术更新和载体老化带来众多挑战,单一措施无法保障档案长久安全。因此,应构建涵盖元数据管理、格式迁移、备份机制与安全防护的综合体系。标准化是基础,制度化是保障,技术和管理协同推进。因此,加强跨机构协作与资源共享,提升整体保存能力,确保数字档案长期演化中保持真实、完整和可利用,切实发挥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 睢瑞丹 .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 : 数字化标准化与规范化 [J]. 山西档案,2024(11):162-164.

[2] 王宁. 数字转向: 后保管理论视域下档案保管思维的重塑与拓展 [J].档案学研究 ,2023(4):74-82.

[3] 安华 . 档案参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逻辑起点与路径创新 [J]. 山西档案 ,2024(7):183-185.

[4] 杜蕊 . 档案大数据环境下数字人文研究的理论认知、技术方法与应用实践教学研究 [J]. 山西档案 ,2024(9):123-125.

[5] 本刊讯 . 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J].中国档案 ,2021(06):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