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就业路径的创新
唐千雅 戴雨辰 陈思源
江苏大学 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10299891X)
摘要: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外语专业毕业生需具备更广泛的跨学科能力,才能应对新时代的需求,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本文首先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外语专业学生就业路径的影响,继而分析当前就业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提出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及校企合作等策略,推动外语专业学生就业路径的创新。
关键词:人工智能;中国文化;外语专业;“走出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外语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工作在不久的将来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然而,当前高校外语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规格与行业需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外语专业需抓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契机,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就行路径,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本文通过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路径创新中的应用,为外语教育与文化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1人工智能技术对外语专业学生就业路径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了种种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语言处理的效率,拓展了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传统的语言类职业,如口译和笔译,虽然保持重要地位,但正在被AI辅助翻译、跨境电商中的多语言沟通以及语音交互系统等新兴岗位所补充和部分替代。外语专业学生在这些新兴领域的就业需求不断增长,这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还需掌握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技能,从而实现就业路径的多元化[1]。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亦对外语专业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AI辅助的学习平台与智能化教学工具(如超星泛雅、Carnegie Speech Assessment、Grammarly for Education等)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效率。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促使外语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还需具备基本的技术素养,例如数据分析、机器翻译工具的应用与维护等。面对这一转变,高校外语教育亟需优化课程体系,系统地融入跨学科内容,注重语言与技术能力的协同培养,以期培养能够适应全球就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当前外语专业学生就业路径遇到的问题
当前外语专业毕业生面临多重就业挑战,具体如下:首先,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外语专业的传统培养模式仍以语言知识传授为核心,课程设置集中于语言学、文学与文化等学科内容,培养的人才主要投向翻译、教学等传统领域。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外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发生显著变化。跨境电商、国际传播与语言技术应用等新兴领域快速兴起,对复合型、跨学科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外语专业教育体系未能及时响应这一变革,导致许多毕业生缺乏现代技术应用能力,难以满足市场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单一的就业领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目前,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仍主要集中在翻译、教育与外事等传统领域,这些职业虽具备一定的稳定性,然而岗位数量有限,并且随着贸易冲突的加剧,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跨境电商行业的迅猛扩展,新兴领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趋势。尤其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求职者具备数据分析、AI工具应用等跨学科能力,而仅依靠单一的语言技能已难以满足当下新兴行业的需求。外语专业学生由于缺乏多元技能,难以灵活应对多变的职业要求,进而在就业市场中丧失竞争优势[2]。最后,学生缺乏与行业需求对接的实习与实践机会。尽管部分高校已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外语专业的实习机会仍以传统翻译与教培岗位等职业为主,且数量非常有限。许多学生的实践经历局限于课堂知识的简单应用,缺乏对新兴行业(如跨境电商、人工智能在语言服务中的应用等)的深入了解与实地体验。传统实习模式无法为学生提供与新兴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实践平台,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实战经验。这种实践能力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外院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劣势地位。
3外语专业学生就业路径创新的策略与建议
3.1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改革
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双重需求,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亟需进行系统性的重构。首先,应强化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将语言学习与国际商务、文化交流、人工智能基础、数据分析、跨境电商运营等领域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具备跨领域整合与技术应用能力。例如,可开设“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跨境电商语言服务”“智能翻译与全球传播实践”等课程,构建与全球化及科技创新紧密对接的知识体系。同时,课程设置应注重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跨文化沟通等软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适应与创新能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助力文化内容生成、智能翻译、国际传播平台(如小红书、抖音)等新兴领域,外语专业学生需具备理解与应用相关技术的能力,以实现技术赋能下的文化传播创新[3]。此外,高校应动态更新课程内容,邀请AI技术、跨境传播、国际市场拓展等领域的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及技术前沿高度同步。通过跨学科融合与技术导向并重的改革,外语专业学生将在多元化、智能化的就业市场中展现更强的竞争力与全球胜任力。
3.2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
新时代背景下,外语专业的教学模式需实现由传统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深度转型。首先,应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制学习、案例研讨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平台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应用如智能翻译系统(Google Translate、DeepL)、对话生成模型(ChatGPT、Deep Seek)、跨文化虚拟交流平台(比如Talkmate、Speaky)等AI工具,模拟真实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场景,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整合AI技术的教学平台如超星泛雅还可用于个性化学习推荐与学习成效分析,帮助学生精准提升语言技能与技术素养。同时,应加强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建设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平台与远程协作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与时间,实现灵活、多元、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此外,课程内容应融入行业最新动态,如人工智能在国际传播、语言服务自动化、文化产品数字营销等领域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步了解新兴技术如何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提升其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认知与准备[4]。
3.3校企合作与多元化就业渠道
校企合作在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成为外语专业学生拓展就业路径的重要支撑。首先,高校应与语言科技公司、跨境电商平台、国际传播机构、文化创意企业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联合开发实习与就业项目,特别是在AI驱动的文化内容生产、智能翻译服务、国际市场拓展等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元、前沿的实践机会。其次,应构建系统化的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支持体系,开设专门针对“AI+文化传播”领域的就业辅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掌握智能语言技术应用技能,提升其在国际就业市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此外,应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如与海外高校、国际机构、跨国企业联合开设短期交流项目、海外实习项目与国际创新竞赛,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环境中锻炼语言、技术与国际沟通能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结合的新兴岗位,如文化数据分析师、智能传播策划师、语言技术应用专员等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通过深化校企协作与国际合作,外语专业学生将在AI与文化传播融合的全球背景下,获得多元化、智能化的就业机会,全面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与职业发展潜能。这些举措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就业选择,也能为企业培养符合需求的优秀人才[5]。
4结语
外语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抓住人工智能发展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契机,系统推进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与校企合作深化,着力培养能够适应未来职场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另外,外语教育也应主动探索教育内容与新兴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机制,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拓展其国际视野与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切实为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助力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职业发展的跃升。
参考文献
[1]王欣.外语专业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内涵与培养路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3(03):1-8.
[2]包可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11):281-282.
[3]龚文丽,刘乘梦,孟丹祺,等.AI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探索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27):25-26.
[4]周钰洁. 外语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创新教育实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三).[出版者不详],2022:3.
[5]穆雨莹,李英天.“互联网+”背景下外语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