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教学策略

作者

宋佳俐

重庆市巴南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401320

摘要: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探讨了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的教学策略。随着建筑行业对创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文章从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策略,旨在通过与行业发展的紧密对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研究表明,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实践平台以及提升教师能力,能够更好地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建筑专业人才。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职业院校;建筑专业

引言: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正在深刻影响各行各业,尤其是在建筑行业。现代建筑不仅要求高效能、环保性,还需依托先进技术和创新思维。而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如何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培养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建筑专业人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建筑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入手,探讨如何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优化教学策略。

一、课程体系创新与新质生产力需求对接

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建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建筑施工技能向更高层次的创新设计、智能建造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职业院校的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必须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改革优化课程内容。

首先,课程体系的优化应着重引入符合当前建筑行业发展需求的先进技术课程。比如,建筑信息模型(BIM)已成为建筑行业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在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各个环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BIM课程应作为建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生需要全面掌握如何运用BIM技术进行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和运营维护。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教授BIM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还应鼓励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战项目来深化对BIM技术在实际建筑项目中的应用理解。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实际的建筑设计与施工项目,使用BIM技术进行建模、优化设计方案、协调施工过程和管理项目资源。通过开设这些前沿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当前建筑行业所需要的创新技术和理念,还能够为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其次,课程体系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更新上,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筑行业是一个高度实践性的行业,学生要想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成功,必须具备强大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课程设置应增加大量的实践环节。例如,在讲授绿色建筑设计时,除了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外,学校应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与施工,甚至可以将绿色建筑设计的实际操作作为课程的核心部分。学校可以与建筑企业、设计机构等合作伙伴建立联系,提供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在这些项目中,学生可以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实际操作或模拟应用,帮助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节能技术和设计理念付诸实践。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还能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项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参与到建筑设计、施工技术选择、工程预算、进度管理等各个环节,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平台创新与行业深度融合

教师的创新意识也是关键,可以通过支持其参与行业交流、技术研发及教育改革等活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和专业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合作、技术研发和教学改革,推动教师与建筑行业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一方面,校企合作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途径之一。通过与建筑企业的紧密合作,职业院校能够将行业的先进技术和最新项目引入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并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例如,可以与大型建筑公司合作,在企业的真实项目中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学校还可以与建筑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实践平台,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完成设计、施工、管理等各环节,从而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在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施工现场操作,虚拟仿真技术成为新的重要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虚拟的建筑施工和设计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学生可以在没有风险和成本的情况下,反复练习复杂的施工技术、建筑设计和管理技能。此外,仿真技术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建筑施工中的各种问题,提前做出应对策略,从而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通过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建筑行业的影响,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为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建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手段。随着建筑行业对技术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职业院校应紧随行业发展趋势,持续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建筑人才,为推动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龙喜平.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5,(02):21-24.

[2]赵书琪.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理论向度、现实堵点、实践进路[J].职业技术教育,2025,46(01):35-41.

[3]张敬玲.新质生产力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24):54-55+64.

[4]石磊,戎媛媛.新质生产力驱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三个着力点[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5(0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