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表现性评价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陈敏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 311201

引言: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承担着重要育人使命,融合思政元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成为语文教学重要方向。传统评价方式往往局限于知识考核,忽视学生思想品格培养与人文精神塑造。表现性评价注重过程性、动态性与生成性,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载体。探究立足教学实践探索表现性评价融入思政元素途径,旨在构建语文与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彰显语文学科特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可借鉴经验。

一、表现性评价融入思政元素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

表现性评价作为当代教育评价改革重要方向,其与思政教育融合具有深刻教育价值,表现为三个维度:一是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全过程表现,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方式构建起民主、开放评价氛围,让思政元素在评价交流中自然渗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二是深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语文学科蕴含丰富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表现性评价通过设计情境化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悟文本背后思想内涵实现对传统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培养与人文关怀塑造。三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新范式,表现性评价赋予学生评价主体地位,激发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将抽象思政内容转化为具体学习活动,使思政元素内化为学生精神追求。

在目标定位方面,表现性评价融入思政元素呈现三层次结构。认知层面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解读、情境表演、辩论展示等形式,深入理解语文作品中蕴含人生哲理、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文化自信;情感层面表现性评价超越传统纸笔测验局限,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表达,引导学生在朗诵、演讲、创作等表现活动中体验文学作品情感共鸣,激发爱国情怀、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行为层面表现性评价强调知行合一,通过项目学习、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中获得价值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与实践能力,实现思政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行为养成转变,形成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思政教育模式。

二、表现性评价渗透思政元素的路径设计与方法创新

表现性评价渗透思政元素应遵循润物无声原则避免生硬说教,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课堂教学中需建立情境创设、问题导向、体验感悟、拓展升华四位一体评价架构,实现思政元素与语文教学自然融合。情境创设环节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等手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唤醒价值认同;问题导向环节设计具有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解读走向思想深处;体验感悟环节采用角色扮演、即兴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精神内核;拓展升华环节则通过小组协作、成果展示等形式巩固思政认知。表现性评价围绕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维度构建评价标准,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方式,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关注学生思想情感变化与成长历程,使评价过程成为思政教育重要载体,促进语文学科育人功能充分实现。

以高中语文选修上册《将进酒》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诗仙与酒主题表现性评价活动,深入挖掘作品思政价值。课前学生分组完成李白生平与创作背景调查制作电子简报,从历史环境角度理解诗人豪放不羁精神与奋斗情怀;课堂上教师创设“天街小雨润如酥”情境,播放古琴曲《将进酒》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韵律美与情感力量。随后组织“生命应当如李白诗句般璀璨”辩论活动,学生从不同立场阐释对人生价值与理想追求看法,教师注重评价学生言论中体现家国情怀与个人抱负辩证思考。接下来开展诗酒飘逸表演评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创意朗诵、微情景剧表演,展现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名句理解,师生共同评价作品艺术表现力与思想深度。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表现性评价突显思政元素的策略运用与效果呈现

表现性评价突显思政元素需融合认知建构、情感体验与价值引领三维目标,构建完整评价闭环。首评价设计应注重主题引领,从教材挖掘思政元素确立价值导向;评价实施强调过程生成,关注学生动态表现引导价值内化;评价反馈重视互动共建,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标准制定与实施形成育人合力。具体策略包括,情境互动式评价,创设历史情境或现实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形式展现思考与立场,教师从价值认同、情感表达与思维品质等维度进行评价。项目探究式评价,设计与教材主题相关探究项目,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成果汇报等环节展现综合素养,教师评价其问题意识与价值判断。

以高中语文选修中册《过秦论》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历史镜鉴与现代思考主题表现性评价活动。课前学生分组完成秦朝兴亡史料收集,制作电子时间轴,梳理秦王朝由盛而衰历程,教师评价学生历史资料搜集与整理能力。课堂中创设贾谊面对汉文帝情境模拟,学生分饰贾谊、汉文帝等角色进行政治献策情景再现,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仁政爱民思想与以史为鉴智慧;随后开展秦亡因由辩论会,学生从制度建设、统治方式等角度分析秦亡原因,教师评价学生历史思维深度与批判性思考能力。接着组织古鉴今用小组研讨,学生结合当代国家治理、社会发展议题,从《过秦论》中提炼可资借鉴智慧形成研讨报告,教师评价学生古今贯通思维与问题意识。整个评价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从《过秦论》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培养辩证思维与政治智慧,树立正确历史观与国家观,实现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使古代政论文成为培养学生政治素养与公民意识重要载体。

结论:表现性评价融入高中语文思政元素具有重要教育价值,通过价值取向确立、路径方法创新与策略效果呈现三个维度构建科学评价体系。表现性评价作为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形式,突破传统评价局限,为思政教育提供新载体与平台。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思政资源,设计多元表现任务并构建多维评价标准,实现语文学科育人功能。未来应进一步探索表现性评价数字化转型路径,开发更加科学评价工具,完善表现性评价理论体系,推动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刘洪辉, 李先锋. 统编本高中语文课程思政元素探究[J]. 教育进展,2024, 14(7):1350-1363.DOI:10.12677/ae.2024.1471314.

[2] 韩磊 .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元素 [J]. 陕西教育 ( 综合版 ),2022(Z1):82-82.

[3] 石建红 .”思政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