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矿山开采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作者

刘洋

中化明达(内蒙古)控股有限公司 呼和浩特市 010000

引言

矿产资源开发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显著影响。开展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作,对于重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有效的修复技术,不仅能恢复受损土地的生态功能,更能提升土地资源利用价值,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同时,生态修复实践也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1 矿山开采废弃地的生态问题

1.1 土壤退化

矿山开采活动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其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全面恶化。在物理层面,重型机械碾压和爆破作业使土壤结构被压实,孔隙度降低,透气性和透水性大幅下降。表层土壤因剥离和搬运而流失,保水能力显著减弱,极易发生干旱和风蚀。化学层面,矿石开采和加工过程中释放的重金属如铅、镉、砷等在土壤中富集,形成持久性污染。酸性或碱性废水的排放导致土壤酸碱失衡,部分区域甚至形成极端酸性环境。此外,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关键养分因植被破坏而无法循环,土壤肥力急剧下降。这些退化过程使土壤失去生态功能,难以支持植物生长,加剧土地荒漠化趋势。

1.2 植被破坏与生物多样性丧失

矿山开采直接摧毁原有植被,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崩溃。露天开采和废石堆放使地表植被完全消失,种子库被破坏,自然恢复能力几乎丧失。污染土壤抑制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形成大面积裸露区域,加剧水土流失。动物栖息地因植被破坏而丧失,食物链断裂,许多敏感物种因无法适应环境剧变而局部灭绝。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等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植被覆盖减少还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微气候恶化,进一步抑制生物活动。缺乏植被固定的土壤更易被侵蚀,形成恶性循环,使生态系统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恢复难度极大。

1.3 水文系统破坏

矿山开采活动对区域水文系统造成深远影响。地形改造破坏自然水系,导致地表径流紊乱,原有河流和溪流被截断或改道。废石堆和尾矿库在降雨冲刷下产生酸性或高浊度废水,污染周边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土壤结构破坏使降水难以下渗,地表径流增加,加剧洪涝和干旱风险。泥沙淤积堵塞河道,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影响水生生物生存。长期开采还可能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周边湿地萎缩,泉水断流,区域水资源供需失衡。污染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累积,威胁人类和生态系统健康。水文系统的破坏不仅影响矿区生态恢复,还可能对下游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2 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2.1 土壤重构与改良技术

矿山废弃地土壤修复的核心在于重构其物理结构和恢复肥力。物理改良采用客土法,将优质表土覆盖于受损区域,改善土壤质地和孔隙度。机械深耕可打破压实层,增强透气性和透水性。化学改良针对污染土壤,运用石灰、有机肥等调节 pH 值,降低重金属活性。生物改良引入蚯蚓等土壤动物和固氮菌、解磷菌等微生物,促进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植物修复技术利用超富集植物吸收重金属,逐步净化污染土壤。这些措施协同作用,重建土壤生态功能,为植被恢复奠定基础。

2.2 植被系统重建技术

植被恢复是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需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物种。先锋植物筛选耐旱、耐贫瘠的乡土草本和灌木,如紫穗槐、沙打旺等,快速覆盖地表。种子库技术利用当地土壤中存留的植物种子,辅以人工补播,加速植被自然更新。植被毯技术将种子、肥料和保水材料编织成可降解基质,在陡坡等困难立地直接铺设。群落构建遵循生态演替规律,先草本后灌木乔木,逐步形成稳定植被结构。此外,菌根接种可增强植物抗逆性,提高成活率。

2.3 水文系统修复技术

水文修复重点在于重建自然水循环过程。地形重塑通过削坡填谷、修建梯田等方式控制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截排水系统包括沟渠、沉砂池等设施,引导水流并拦截泥沙。人工湿地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净化矿山废水,去除重金属和酸性物质。地下水补给工程通过渗透池、渗井等促进雨水下渗,缓解水位下降。生态护坡技术结合植被和工程措施,如三维网植草、石笼挡墙等,增强坡面稳定性。这些技术协同恢复水文功能,改善区域水环境。

2.4 生态工程与景观重塑技术

生态工程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实现长期稳定修复。挡土墙和护坡工程防止崩塌滑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废弃矿坑可改造为景观湖或湿地公园,兼具生态和休闲功能。3D 打印技术快速构建复杂地形结构,精准匹配修复需求。无人机技术用于大范围播种、施肥和监测,提高工作效率。景观重塑注重美学价值,通过地形设计和植物配置,使修复区与周边自然景观协调。这些创新方法提升了修复质量和可持续性,推动矿区生态全面恢复。

3 未来发展方向

3.1 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应用

未来矿山生态修复将深度融合智能化技术,实现精准化、高效化管理。无人机与遥感技术可实时监测修复区植被覆盖、土壤质量及水文变化,为动态调整修复方案提供数据支持。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分析环境大数据,优化植物配置和修复工艺,提升生态恢复效率。3D 打印技术可快速构建复杂地形结构,精准匹配生态修复需求。区块链技术有望应用于修复过程监管,确保数据真实透明。智能灌溉系统结合土壤传感器,实现水资源精准调配。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将推动矿山修复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修复质量。

3.2 多技术融合与系统性修复

未来修复策略将更强调多技术协同与系统性治理。土壤 - 植被 - 水文联合修复技术成为主流,通过微生物改良、植物修复与人工湿地等组合应用,实现污染综合治理。生态工程与景观设计深度融合,在保障生态功能的同时提升美学价值。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可为修复区提供清洁能源,促进低碳修复。跨学科合作加强,生态学、环境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知识交叉创新,开发新型修复材料与技术。此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更受重视,通过模拟自然生态过程增强系统韧性。这种系统性修复模式将推动矿山废弃地实现从单一治理到整体生态重建的跨越。

结束语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创新与自然规律的有机结合。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未来的生态修复将更加精准高效,实现从单一环境治理到整体生态系统重建的跨越。这不仅关乎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为全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我们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 黄玉生 . 煤矿矿山废弃地污染成因及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 [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5,50(04):162-167.

[2] 田 芳 . 矿 山 废 弃 地 生 态 问 题 及 修 复 方 法 [J]. 非 金 属矿 ,2025,48(02):119-123.

[3] 黄娟 . 浅析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J]. 世界有色金属 ,2024,(19):115-117.

[4] 卢誉之 , 陈银萍 , 曹渤 , 等 .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构建 [J]. 环境保护科学 ,2023,49(05):41-50+54.

[5] 毛喆 , 杨涛涛 , 黄丽颖 , 等 .“双碳”目标下的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J]. 能源与节能 ,2023,(06):119-122.